在風雨交加的路途中,鐫刻著他堅實的步履;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映照著他辛勤耕耘的身影;在雪花漫天的季節裏,迴響著他指揮交通、保障暢通的聲音,從事養護工作三十余載,巡邏里程達四千多公里——他就是河南交投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道路材料分公司副總經理蓋玉京。
額頭上的疤痕、黝黑的皮膚、弓背的身體……這些都是蓋玉京常年堅守在公路一線養護工作的見證。三十餘年來,他始終以朝陽為伍,以星辰為伴,用平凡的行動、堅實的腳步、執著的信念,紮根基層養護工作,助力構建暢通、安全、舒適、美觀的高速公路,先後榮獲“河南省技術能手”“河南交通運輸系統大工匠”“河南省交通勞動獎章”。
蓋玉京在對設備磨損部位逐一排查,保證安全。王威 攝
“初生牛犢”的養護之道
大學畢業後的蓋玉京,進入河南交投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高速公路一線的養護人。
“這和我最開始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我以為只要每天輕輕鬆鬆地定期巡邏,有問題簡單處理一下就可以了。”真正走上工作崗位,蓋玉京卻大失所望,實際的養護工作不只是將公路修修補補,保持地面乾淨就可以了,還要時刻待命,面對自然災害和險情要及時趕到現場處理,保持高速公路實時暢通。
夏季是公路路面養護的黃金時期,滾燙的烈日和瀝青雙雙炙烤著公路,地表溫度直線上升,工人們仿佛置身於一塊滾燙的“鐵板”之上。黝黑的臉頰被毒辣的陽光曬得通紅,豆大的汗珠從臉頰上不停地滑落,全身的衣物已被汗水浸透,但手上的動作卻沒停。
蓋玉京對防闖入預警設備關鍵部位進行復核、調試。王威 攝
“每一次在高溫下作業,衣服濕了幹、幹了濕是常態。”蓋玉京説,面對“上蒸下烤”的工作模式,他每天最少要喝十瓶水。
頂著寒風撒布融雪劑、維護除雪設備;在酷暑中修補坑槽、裂縫;冒著大雨對水毀邊坡做交通維護……“只要能鋪設出一條平坦堅實的高速路,一切都值得。”蓋玉京説,只要能保障大家的安全,這點辛苦不算什麼,他們辛苦一分,高速上危險就少一分,他們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對過往車輛和行人安全的最好保障。
創新之路 展現“十八般武藝”
多年的摸爬滾打、百餘次的實踐經歷,使蓋玉京在高速公路養護領域得心應手,成為名副其實的“定海神針”。當一線實操與技術創新發生“碰撞”後,一項項公路養護“小革新”應運而生。
冬季的高速公路,除雪任務如同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傳統的人工方式需要養護工人們站在車上,用鐵鍬把融雪劑一鏟一鏟地撒向公路,單車道每公里都要耗費1到2個小時,而且安全隱患極大。
為了解決耗時、耗力又耗材的難題,蓋玉京和他的技術團隊挺身而出,勇闖技術創新的新天地。2013年5月,他們踏上了研發融雪劑撒布機的征途,四個月的時間裏,生産車間燈火通明,他們夜以繼日,一遍又一遍地測試、調整、優化,終於使新型融雪劑撒布機投産。
然而,初代的融雪劑撒布機並非盡善盡美,它面臨著融雪劑分佈不均、皮帶打滑跑偏等一系列棘手問題,蓋玉京和他的團隊不斷對融雪劑撒布機進行改革、創新。
橡膠平皮帶、不銹鋼鏈條式帶、V型帶……經過一代代升級改造,蓋玉京創造性採用多槽皮帶及多槽尼龍滾輪的物料輸送方式,這一國內首創的解決方案讓融雪劑撒布機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和高效性。
“現在我們的融雪劑撒布車每次能裝10噸融雪劑,跑個五六十公里沒問題。”蓋玉京説,去年12月份,河南境內大面積下雪,為保障高速公路在短時間內清除積雪,恢復道路暢通,他們的融雪劑撒布車每天在公路上來回三到四遍,一公里僅用時1~2分鐘,比之前的人工撒融雪劑提高了五六十倍。
除此之外,蓋玉京和他的團隊還依託創新實驗室開發了新型冷補料、常溫密封膠壓漿液、常溫液態瀝青等一系列新材料。這些新材料就像公路的“營養品”,讓受損的路面煥發出新的生機。同時,他們還針對翻漿、唧泥等公路病害,逐漸摸索出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常溫密封膠壓力灌封技術。
“這項技術的核心就在於‘常溫’二字。”蓋玉京解釋説,“這兩種AB型材料都能在常溫下使用,無需加熱。它們被壓入基層下後,會在內部發生固化和膨脹,充分吸收並固化裂縫中的水分,從而有效地填補和密封基層的空隙和裂縫。”
在蓋玉京的帶領下,他的團隊還陸續開發了密封膠加熱釜、道路安全預警設備、重型除雪鏟、多功能邊坡修剪機、高壓路面清洗設備等一系列專業設備。這些設備就像公路的“守護神”,時刻準備著為公路的暢通保駕護航。
近三年來,蓋玉京帶領的創新工作室通過成果轉化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養護設備一項就創造了數千萬元的産值。2022年新研發的玻璃鋼泄水槽投産後,更是如虎添翼,結合其他養護設備和材料,産值大幅提升至2839.75萬元。
傳道解惑 匠心精神代代傳
“一個人的本領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的技術水準都提高了,行業發展才會有不竭的智慧源泉。”蓋玉京這樣認為。
近年來,蓋玉京依託創新工作室,著重開展業務培訓、實操培訓、師帶徒、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等工作,旨在通過“傳、幫、帶”,培育更多的技術新秀、技術大拿、工匠大師,為企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他還以1+2導師帶徒的方法,與青年員工簽訂“師帶徒”協議,注重加強青年人才培養,累計培訓一百二十余人次,帶動三十余人提升專業技術等級,為公司培養了一批知識型、創新型、技術型青年人才。
“一定要多給徒弟‘上手’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蓋玉京説,理論和實操不一樣,要多給徒弟“實戰”的機會,把日常工作當培訓演練來看。“他們在操作儀器,我在旁邊監督,發現有操作不當的地方給他們指出來。這樣,不久之後他們就能自己解決問題了。”
“他會把自己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給我們下任務、壓擔子,讓我們學會想、學會做、學會總結,使我們儘快成長起來,形成一支團結且有戰鬥力的專業力量隊伍。”在青年員工的眼中,蓋玉京在工作中總是走在前面,施工一線總有他的身影,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公路人”的使命與擔當。
“作為一名一線公路養護人,未來我將堅持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希望通過技術革新讓養護作業越來越機械化、智慧化。”蓋玉京説。(王佳寧 陳夢雨)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