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大河之南 興起新文旅
2024-12-18 08:57:56來源:人民網編輯:張雨晴責編:蔣碩

大河之南 興起新文旅

“洹溯·大邑商”實景演出。人民網記者 王佩攝

  入夜,一道水幕在洹河月亮島緩緩升起。“洹溯·大邑商”實景演出拉開帷幕。輝煌燦爛的殷商文化,扣人心弦的婦好傳奇,令人驚嘆的殷墟文物,讓遊客身臨其境感受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它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次黃河文化與遠古曆史的深度體悟,很震撼。”社交媒體上,遊客留言讚嘆。

  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地處黃河文化腹心,河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挖寶藏,著力創新,一批黃河文化旅遊新創意、新場景、新玩法在大河之南悄然興起。

  謀定文旅融合,河南擁抱黃河大IP,讓“文化”出圈,贏旅遊流量。

  文旅融合尋破圈

  河南是黃河文化孕育、形成、發展的集大成之地。作為黃河文物大省、非遺大省,河南文化旅遊卻曾面臨一些尷尬:“有説頭,沒看頭”“難見實物、難以體驗”,文旅市場長期不溫不火。

  “文化大省得拼文化,不能守著寶藏過‘窮日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説。

  近年,文化自信回歸,國潮興起。河南乘勢而上,創新黃河文化表達,以文旅融合尋求文旅産業破圈。古都遊、文博遊、演藝遊,依託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河南旅遊“花樣”不斷。

  製作黃河泥塤,體驗“黃河號子”,在焦作嘉應觀黃河文化博物館,前來研學的孩子們以各種有趣的方式了解黃河文化。類似這樣的博物館、遺址,在河南黃河沿線有200多家,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扇了解黃河文化的窗。數據顯示,僅文博遊一項,今年1月至7月,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4260余萬人次,“到博物館去”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

  今年國慶節,河南遊客接待量前5位的景區全部來自沿黃地市。黃河文化旅遊帶,儼然成為河南文旅最亮眼的“黃金帶”、最旺盛的“流量帶”。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介紹,河南正在規劃建設總里程約4810公里的“黃河古都”一號旅遊公路,串聯起黃河沿線38處高熱度旅遊區、46處中熱度旅遊區,將打造“快旅慢遊深體驗”的黃河文化旅遊廊道。

大河之南 興起新文旅

夜色中的洛邑古城。洛陽市老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以文促旅增底蘊

  敷粉、畫眉、點絳唇……每到節假日,李新敏都“化粧化到手軟”。作為一名漢服粧造師,隨著洛陽漢服火爆出圈,高峰期每天接待數十位遊客已成為李新敏的工作常態。

  華燈初上,洛邑古城已涌入上千名遊客。在這裡,唐代酒樓、宋代商鋪,交相輝映;小橋流水、青磚黛瓦,一步一景。裙裾飄飄、團扇遮面的古裝佳人或倚窗凝思,或憑欄望月,置身其中,讓人不辨古今。“來一次洛陽、穿一次漢服”,成為無數人的浪漫之約。

  曾經的洛陽,旅遊熱只持續在牡丹花開的一個月,冬天更是淡季。如今,城還是那座城,改變何來?“感覺洛陽更有文化味兒了,街上到處都是穿漢服的,還多了很多有意思的博物館。”洛陽市民李女士説。

  這種文化魅力外地遊客感受更深,喜愛漢服的張悅彤已經是第三次來,“第一次穿唐裝,第二次穿戰國袍,這次我想再體驗下別的款,洛陽打造了很多跟漢服適配的場景,也把很多歷史文化融入旅遊中,越了解,越喜愛。”

  以文促旅,給旅遊增內涵。深挖文化底蘊,旅遊淡季不淡。

  從視頻平臺上刷到“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後,陳潔被深深吸引,直奔鄭州看劇。火車站劇場令陳潔印象深刻。觀眾不是坐在台下看,而是參與其中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從被新穎的形式吸引,到被劇情展現的“河南人舍小我取大義”的故事所感動,她仿佛觸摸到了那種曆盡苦難依然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這裡帶給我的心靈震撼是以往任何景點從來沒有過的。”從“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出來後,陳潔決定再去河南博物院、洛陽天子駕六遺址、開封清明上河園遊玩,“河南是一個文化寶藏,值得我們探尋。”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用21個劇場、近700分鐘不重復的劇目演出,將黃河文化與中原文明濃縮至“黃河、土地、糧食、傳承”的主線故事中。自開城以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憑藉著厚重的文化題材、高濃度的戲劇手法以及專業的數字化創新技術,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觀眾。據統計,2024年1—11月,戲劇幻城接待遊客超2000萬人次,其中,70%以上都來自省外,85後觀眾佔比85%。

  在中原大地,黃河文化的考古發掘、賡續文脈、創新表達一直在持續。河南建立黃河文化遺産資源“數據庫”,梳理出947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488個重大文化遺産。建成開放殷墟、隋唐洛陽城等7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沿黃世界級大遺址公園保護走廊。9個國家級、55個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在黃河沿線成功創建。

  激活文化密碼,底蘊深厚的河南吸引力滿滿。

大河之南 興起新文旅

陜州鑼鼓書演出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佩攝

  以旅彰文促傳承

  “仰韶文化曙光現,大禹治水開山川。黃帝鑄鼎龍飛天,周召分陜在陜垣……”冬日午後,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和高亢粗獷的古旋律,陜州鑼鼓書正在三門峽市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上演。一支配合默契的樂隊神情投入地“敲、説、唱”,引來連聲喝彩。

  “地坑院營造技藝和陜州鑼鼓書都是國家級非遺。當非遺遇上非遺,我的血液仿佛隨著鑼鼓聲一起沸騰了。那一刻,‘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這句話在我眼前具象化了,傳承千萬年,中國人生生不息。”來自青海的遊客王女士感慨。

  曾經,鑼鼓書的傳承一直是主唱秦仙綢的心病。“鑼鼓書學習難度大,年輕人對戲曲缺乏興趣,傳承越來越艱難。”所幸的是,在政府主導下,陜州地坑院被精心保護並打造成文化旅遊項目。地坑院走紅後,秦仙綢借勢將陜州鑼鼓書的舞臺搬到了這裡,冷門非遺成了熱門節目。

  “靠著旅遊帶動,喜歡這門曲藝的人多了,知名度也廣了。現在地坑院成了鑼鼓書傳承的根據地,不少年輕人都來拜師學藝。”從藝49年,鑼鼓書煥發生機,秦仙綢倍感欣慰。

  以旅彰文,讓文化活起來,更火起來。

  鄭州商代古城墻的西南角外,曾是連片棚戶區的背街小巷阜民裏,如今在政府的打造下,這裡成為人們體味歷史風韻與煙火人間的熱門打卡地——一邊是古老厚重的商代夯土城墻,一邊是國潮、時尚小店匯聚的創意街區,人們或在高高的城墻上眺望時尚的青春秀場,或坐在潮巷一角遙想3600多年前商都的模樣,手捧潮味十足的文創,觸摸遙遠燦爛的文明,繼而走進商都遺址博物館,完成一場文化的洗禮。

  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讓文化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品得出味道。

  黃河文化激活了河南文旅的新質生産力。黃東升介紹,河南省“十五五”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將繼續把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擺到重要位置,以龍門石窟、少林寺、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級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為牽引,打造鄭汴洛安國際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爭創世界一流。(人民網記者 徐馳 尚明楨 王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