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新春走基層】璀璨花燈夜 元宵喜樂時
2025-02-13 09:22:21來源:河南日報編輯:張雨晴責編:蔣碩

【新春走基層】璀璨花燈夜 元宵喜樂時

2月12日,鄭州圖書館開展“典籍裏的字謎”元宵節猜謎系列活動,吸引市民前來參與。 河南日報記者 王錚 攝

【新春走基層】璀璨花燈夜 元宵喜樂時

2月12日,靈寶市金城大道化身民俗文化長廊,機器狗與社火隊伍同臺競技,一場精彩絕倫的元宵節社火行進式錶演在此上演。 段景波 攝

【新春走基層】璀璨花燈夜 元宵喜樂時

2月11日,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舉辦元宵限定版“神都狂歡夜”。 李衛超 趙亦鼎 攝

  核心提示

  當一輪圓月升起,清輝灑向人間,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如約而至。這一天,河南省各地群眾以不同方式詮釋“團圓與希望”。從非遺技藝到科技光影,從猜謎拓字到賞燈遊園,從博物館裏的奇妙夜到舞龍舞獅隊伍裏的機器狗……在“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元宵節,有傳統民俗的延續,也有當代生活的創新表達,二者交織,帶給人們別樣的體驗。皓月良宵,請跟隨河南日報記者一起走進這團圓時刻。

  鄭州

  夜遊文博 穿越千年

  玉箸爭春、燈下尋謎、看展逛市集、與古人開啟詩詞對話……

  2月12日,農曆正月十五,夜幕下的鄭州博物館燈光熠熠,一場別具文化味的上元奇妙遊在此拉開帷幕。

  當晚,鄭州博物館啟動“與鄭博 共團圓”元宵雲遊夜系列活動,以新春雅集氛圍為依託,突出沉浸式互動遊園,設置多處體驗活動打卡地,通過與古人共遊、欣賞文博之美、體驗趣味元宵、逛非遺市集,將博物館文化底蘊、傳統民俗項目與夜間出遊體驗結合,打造一場別開生面的博物館文化盛宴。

  當天下午6時許,博物館南廣場重現古代開市盛典。“執金吾”頌詞放市,拉開夜遊帷幕,帶領觀眾進入燈火輝煌的“鄭博元宵夜”,感受千年前“一夜魚龍舞”的元宵夜盛況。

  漸次進入博物館,許多身穿漢服的遊客遊走于不同的體驗場景中,以長筷夾“元宵”、投擲“圈”住好運、光影搖曳中與親友一同“圓月打卡”……

  “‘唐太宗開金口’打一成語,‘箭在弦上’猜一歇後語。”來自鄭州市中原區的五年級小學生王語甜與家人流連于“燈下尋謎”,開啟一場頭腦風暴。“答案分別是‘一言九鼎’和‘一觸即發’。我都猜對了,還兌換了精美紀念品!”王語甜笑道。

  博物館一樓大廳的非遺集市,同樣人頭攢動。萌趣十足的布老虎、手工製作的香包、栩栩如生的泥猴……令人目不暇接。

  第一次來鄭州的陜西遊客白川遊走于各大展廳,追尋“中原象蹤”、欣賞“漢磚意韻”。在“天地之中”展館,中國古代國家級禮制建築典範漢三闕、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觀星臺等複製模型,引起他的濃厚興趣。“夜間漫步于博物館,從‘天地之中’建築群感受商都鄭州的悠久歷史與深厚底蘊,體驗感很棒。”白川連連稱讚。

  夜色漸濃,晚上8時10分,鄭州博物館開啟一場光影盛宴。伴隨著“執金吾”在南大廳誦讀掌燈詞,祈福長廊燈籠依次點亮,打造出“萬家燈火”的溫暖景象。

  “此次元宵夜遊,旨在為觀眾打造一場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夜間大秀,讓博物館能更好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持續創新表達。”鄭州博物館負責人説。(記者 祁道鵬)

  週口

  民俗添彩 花好月圓

  2月12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週口市精心籌備了豐富多彩的元宵節活動,從白天到夜晚,從孩童到老人,整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歡天喜地鬧元宵的歡樂氛圍中。

  在週口關帝廟片區,一場“尋味兒時記憶”的民俗表演一大早就拉開了帷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文獅舞靈動飄逸,心意六合拳虎虎生風,還有舞龍舞獅的矯健身姿、回民秧歌的歡快步伐……這些傳統文藝表演逐一亮相,讓遊客感受週口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移步至週口關帝廟廣場戲臺,這裡是熱鬧非凡的“百姓大舞臺”。申小梅、黨玉倩、劉秋紅、劉粉霞等國家一級二級演員紛紛登臺演繹豫劇、道情、越調等經典劇目,韻味十足。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週口渡碼頭主舞臺附近,一場震撼人心的非遺打鐵花表演驚艷亮相。晚上8點整,隨著一聲令下,兩個鐵花爐同時開啟。剎那間,鐵水如流星劃過夜空。

  來到引黃調蓄湖出入口處,永福燈謎會正熱鬧舉行。參與者在思考與解答中,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體驗樂趣。活動現場還設有漢服換裝區,讓人們仿佛穿越回古代;主題打卡點留下美好瞬間;新春祈福墻上寫滿了對新一年的期許;DIY手提宮燈區則充滿了親子間的歡聲笑語。

  與此同時,在引黃調蓄湖上空,一場科技感十足的無人機表演正在進行。500架無人機整齊排列,以傳統文化、魅力週口等為主題,在空中變換出15種奇妙圖案。它們從調蓄湖童樂島出發,緩緩飛至主舞臺處,宛如一群靈動的飛鳥,在夜空中翩翩起舞。

  此外,在調蓄湖的另一邊,一場充滿愛意的“幸福聯線 緣在愛情湖”婚戀交友聯誼活動精彩開展。浪漫的氛圍,為這個元宵佳節增添了一份甜蜜與溫馨。(記者 方化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時珍)

  濮陽

  地方特色 花燈展現

  在“雜技福娃”的花燈前,擺出一個同款抖空竹姿勢,拍照片並編輯上祝福語發送給朋友……2月12日,濮陽市民谷軒選擇來到該市戚城文物景區,以觀看“2025年濮陽新春燈會”的方式歡度元宵節。據悉,該燈會自1月22日啟幕後,已多次登上濮陽市“網紅打卡地”榜首;元宵節當天,入園遊客再創新高。

  “流量”不斷檔,秘訣在哪?“這裡既能看傳統,也能看文化。”谷軒的回答,也是大多數濮陽市觀眾對燈會的評價。濮陽市用巧妙融合當地非遺的文旅供給,滿足了該市群眾對傳統年味的追求。

  2025年春節,是首個“非遺版”春節。從該市各大景區到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從各區的歷史街區到基層社區,濮陽市將戲曲、剪紙、糖畫、木版年畫等非遺項目融入展示活動。

  在2025濮陽新春燈會中,雜技主題、濮陽麥稈畫主題的花燈,是全場人氣最高的花燈。卡通人物造型的花燈,展示空竹、頂碗、躍龍門、晃管等雜技動作,傳遞濮陽市雜技藝術的魅力;將濮陽市本地麥稈畫鑲嵌入花燈,設計獨特,地方特色展露無遺。

  元宵節當天,濮陽市最火的社火表演,滿滿的“濮陽味”。在濮陽縣海通鄉兩門村,起源於康熙年間的民俗表演熱鬧非凡。由30余名高蹺藝人組成的巡遊隊伍,身著彩衣、頭戴面具,演繹當地戲曲人物及神話故事;由村民舞動的竹編火龍,由村中長者主持的祭祀儀式,傳承悠久,莊嚴隆重。從山東特意趕來的遊客李先生説:“‘土味’十足,看得非常過癮。”

  濮陽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托舉起文旅消費新場景。據統計,春節期間,該市共接待遊客550.46萬人次,較去年增長36.35%;全市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08億元,較去年增長37.01%。(記者 逯彥萃 張曉靜)

  沁陽

  高抬火轎 喜鬧元宵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高抬火轎”是沁陽市山王莊鎮萬南村的習俗。元宵節前夕,“高抬火轎”在村裏熱鬧開演。

  表演者踩在高蹺上,抬著100多公斤火花四射的轎子,在歡快的節奏中舞動前行。焰火從轎頂噴出時,如同禮花盛綻,眾多村民、遊客拍手叫好。

  “高抬火轎”的轎體為全木質結構,寬2.5尺,進深3尺許,高3.6尺,有平頂、四面坡頂、券頂等不同頂式。轎體四面置花窗,內張細紗。前後轎長各5尺左右,抬轎人踩的高蹺一般在5尺左右,抬杠長6尺許。

  “轎子和高蹺都必須選用上等木料,一般油漆成朱紅色或橘紅色。表演中,需有4到8位踩高蹺的表演者,冬戴紅氈帽、夏係紅頭巾,身著卒裝,腰係板帶,腿穿紅褲,高高抬起花轎。轎頂裝飾上可以噴火的龍頭,可使轎檐轎體看起來流光溢彩。”“高抬火轎”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衛平均介紹。

  同時,轎內端坐著一粉粧少女,口中哼著戲曲,有時從轎中向外撒放“火禮花”,叫“天女散花”;有時從轎中向天空矢放“起火”,叫“仙女探月”;有時向轎外點燃拋擲鞭炮,叫“連中三元”“五子登科”等。

  伴隨火轎前後表演、左右相輔的還有低蹺隊、金鼓隊、嗩吶隊等,參加演出的少則三五十人,多則百餘人,熱鬧非凡。

  “高抬火轎”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當時居住在丹河流域的人們就有抬花轎鬧新春的習俗。到了明代,隱居在丹水河畔九峰山下的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賦予了抬花轎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內涵。

  傳説朱載堉不斷研究改進抬花轎的方式。比如,讓轎夫腳踩高蹺進行表演;將白天表演改為晚上表演;將花轎改為火轎,把原來的布轎改為紗轎;轎的周圍點上蠟燭,轎的四角雕刻龍頭,能噴出彩色的火,寓為“火旺”“財旺”。(記者 張萌萌 河南日報通訊員 韓田田)

  西平

  鑼鼓喧天 聲聲不息

  2月12日,元宵節,西平縣嫘祖文化苑廣場,鑼鼓喧天、旌旗獵獵,西平縣2025年第42屆大銅器展演暨“移風易俗·春風送崗”活動拉開帷幕。

  上午8時,嫘祖文化苑廣場上人頭攢動,來自全縣各鄉鎮、街道的19支大銅器代表隊依次上臺表演,領隊們肩扛旌旗和條幅,其他隊員則通過大鼓和大鐃的配合展現大銅器鏗鏘有力、粗獷豪放的風采。

  兩隻舞獅從半空中穿出,騰翻、撲跌、跳躍、登高,兩顆珍珠般明亮的眼睛忽閃忽閃,活靈活現。舞龍、舞獅、太空漫步,臺上,隊員們紛紛亮出絕活,台下,擠滿觀眾的廣場上掌聲雷動,叫好聲不絕於耳。

  西平大銅器是流傳于西平民間的一種風格獨特的鬧年打擊樂,音色鏗鏘,粗獷豪放,演奏時配以造型舞蹈。西平大銅器傳承久遠、風格獨特,其節奏明快、曲牌眾多,具有極強的表演性和觀賞性,先後被河南省政府和國務院命名為河南省及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為傳承保護西平大銅器,西平縣文旅部門先後設立了大銅器培訓部、成立大銅器傳習所。先後投入400多萬元,用於扶持、組建大銅器表演活動,隊伍由原來不足60支發展到現在的300余支。每年一度的大銅器展演,從村賽到鄉賽再到縣賽一路點燃,至今已舉辦42屆,已成為西平各地參與面和參與人數最多的春節文化盛宴。

  下一步,西平縣將把大銅器作為非遺惠民與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在嫘祖文化苑建立大銅器傳習所,配齊各類各樣的大銅器、民舞裝備,向群眾免費開放,並組織免費的專業培訓。選拔本地的優秀大銅器隊員組建縣級示範隊,傾力扶持優秀團隊發展,更好促進這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發展。(記者 劉曉波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鑫)

  孟州

  巧思破謎 墨香拓福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2月12日上午,朗朗的誦讀聲從孟州市化工鎮後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傳出。

  當日,化工鎮青年志願服務隊深入後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詩意鬧元宵·拓福迎佳節——我們的節日·歡樂中國年”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送到群眾身邊。

  猜燈謎、拓福字、品元宵……文明的風尚、喜慶的年味吸引著群眾前來參與體驗。

  活動室內,青年志願者陳穎帶領孩子們誦古詩、拓福字,為村民們講解元宵節的由來、習俗和傳統文化內涵。

  “我要把今天做的‘福’字帶回家,向爸爸展示一下。”7歲的園園臉上露出滿滿的成就感。

  “向孩子們發放‘綠書籤’,引導大家自覺抵制非法出版物和不良信息。”陳穎説,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深入了解元宵節的同時,也能體驗到文明鬧元宵“新方式”帶來的快樂。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裏每個燈籠下都挂著一條燈謎,燈謎內容涵蓋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等多個方面,趣味性、知識性十足。

  晌午時分,志願者為幸福院就餐的老人準備好了熱氣騰騰的元宵。“一起品嘗香甜可口的元宵,心裏滿滿的都是幸福。”老人趙秀英高興得合不攏嘴。

  “我們將傳統年味搬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裏,積極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轄區群眾提供更多元的民俗體驗。”化工鎮黨委書記趙文元説。(記者 成安林 河南日報通訊員 杜海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