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當日,河南日報推出《殷墟,我來啦》請柬創意特刊,邀請讀者共同走進該館,探索商文明。
殷墟博物館一歲了!
2024年2月26日,安陽洹水之畔,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向世人揭開“大邑商”的真實面貌。
時光如梭,殷墟博物館悄然迎來一週歲生日。它猶如橫跨時空的橋梁,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與未來希望,成為觀眾了解商文明的重要窗口。
洹畔新景 文化地標
出道即巔峰。自開館以來,殷墟博物館聚焦打造殷墟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接待遊客超155萬人次,獲評“年度文化科技創新博物館”,連續4個季度榮登中博熱搜榜中國百強博物館前26名、“考古遺址博物館前30”之前3名,其中2024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榮登榜首。
殷墟博物館魅力何在?
裝飾美輪美奐。該館外觀為“鼎”,借鑒了《詩經·商頌》,以綠野草臺、鼎立大地、層疊深邃、青銅裝裹為形,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為要,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內涵和考古學意義的“中華之范、文明聖殿”;中廳以玄鳥“降而生商”為主題,以殷墟婦好鳳鳥玉器為原型,恢宏大氣;館內多以中國商代青銅器獸面紋、雲雷紋等作為裝飾,以商代甲骨文作為展廳標識,以金文商代“子”姓作為裝飾,古樸典雅,生動形象。
展陳豐富獨特。展陳聚焦商文明主題,包括“探索商文明”“偉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個部分,厘清商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闡釋商文明的世界意義。整個博物館的展陳主題隨展廳高度而升高,從探索商文明到講述商文明,最終至商文明走向世界。
作為一座專題博物館、遺址類博物館,殷墟博物館的展陳不再是單個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成組器物的全方位表達。“不論是婦好墓的銅爵,還是首次亮相的亞址墓、馬危墓等的隨葬器物,都是成組與觀眾見面,通過以物見事、以物見人,讓公眾更好地感知殷商文明。”殷墟博物館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館長趙清榮説。
展覽盛宴 美美與共
如何讓展陳的文物會“説話”、講好殷商故事?
2024年,殷墟博物館聚焦“偉大的商文明”這一主題,以4000余件文物為依託,線上線下結合,陸續推出精彩紛呈的展覽。
其中,特色展覽20個。包括“偉大的商文明”等常設展覽8個,“王畿與四方”“墨舞千年”等臨時展覽4個,此外還有“雲展覽”8個。“探索商文明”榮獲河南省2024年度“博物館裏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優秀展覽,全景式向遊客呈現了偉大的商文明。
今年春節期間,殷墟博物館還將甲骨文字“蛇”作為亮點,策劃了“眾裏尋‘它’——商代蛇文化展”“集契風華——2025年乙巳新春魏峰甲骨文書畫藝術展”等特色展覽活動,讓遊客通過展覽和書法藝術,了解“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意義。
研學社教活動讓孩子們“研”之有道。該館開設“商傳千年鑄未來”課堂,下設50余項子課程。同時,與南開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知名高校聯合開展“走進殷墟”“商邑翼翼”等特色教育活動,實現“1+1>2”的資源共享共贏。據了解,該館2024年全年開展社教、研學活動160余次,參與者近2萬人次。
文化交流 傳承創新
婦好鸮尊鑰匙鏈、“鸮鸮”幹發帽、亞長兵器庫系列毛絨玩具……春節期間,殷墟博物館不少文創産品成為“爆款”,很多遊客甚至排隊搶購。
歷經3000年滄桑的文物寶藏,如今正在以另一種形式煥發新生。自開館以來,殷墟博物館傾力打造文創産品,激發産業活力,註冊“禮文宮”“大邑商”“天邑商”等特色IP,推出“禮文宮”文創商店、“子饗”中餐廳、甲骨文咖啡廳,設計出文創産品9大類500余種。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以文物本身為出發點,搭配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配色,加上萌化、打破重組等創意,使文物活化、古今融合,讓遊客可以把文物從博物館‘帶回家’。”該館文創設計師劉航琪説。
為持續擴大殷商文化的影響力,殷墟博物館創新打造以日讀為特色的“殷墟日曆”,推出專題講座“甲骨文二十講”,邀請國內知名考古、殷商史、甲骨學等方面的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授課,2024年舉辦8場,受眾6萬餘人次。同時赴西安、湖北、上海、法國等地參加“新時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高峰論壇”“第六屆中法文化論壇”等10場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
“今年,我們將繼續大力弘揚殷墟甲骨文的獨特優勢,高品質舉辦好陳列展覽、豐富研學內容、叫響文創品牌,發揮好商文明對促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在世界範圍內講好殷墟故事、商文明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趙清榮説。(記者 李林 楊之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