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瞭望 | 一座“頂流”博物館的創新之道
2025-03-13 08:57:28來源:新華網編輯:張雨晴責編:蔣碩

  在這裡,古老的文物不再是靜置於展櫃中的固態歷史切片,而是光影流轉、環佩叮咚、絲竹繞耳、金石鏗鏘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袁月明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為一座館,赴一座城”成為不少群眾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全國數千家博物館群星璀璨之際,位於“天地之中”的河南博物院,依託“最早中國”的厚重底蘊,守正創新推動事業發展,一躍成為文博界“頂流”之一。

  2025年春節假期8天,河南博物院累計接待遊客10.15萬人次,其中河南省外遊客佔比高達66.9%。

  以文化人、以文興業,河南博物院聚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新時代奔涌不停的文化浪潮中,找尋傳統文化與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約數”。

瞭望 | 一座“頂流”博物館的創新之道

外賓在河南博物院選購文創産品(2024年11月4日攝)     李嘉南攝 / 《瞭望》新聞週刊

  活態展陳讓歷史可觸可感

  走進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廳,古樸清越的骨笛聲響起的一瞬,八千多年時光在此間折疊。賈湖骨笛、王孫誥編鐘、虎紋特磬……數十種基於河南博物院館藏音樂文物復原的古樂器,共同奏響華夏正聲。

  成立於2000年的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是國內最早對音樂文物及古代樂譜進行復原研究和舞臺演繹的團隊之一,一直致力於帶給觀眾“行走的音樂考古現場”和“可以聆聽的歷史”。

  “古樂團本質是音樂文物陳列活化的特殊形式。”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團長霍錕説,“2024年全年,我們完成了約1500場音樂文物復原展演。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傳統節日等重要節點推出專題音樂會,為觀眾持續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服務産品。”

  截至目前,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已復原、複製各類音樂文物300余件套,並依託音樂考古學家的研究,根據歷代樂譜、文獻和民間音樂遺産,編譯、創作了近200首古樂。在這裡,古老的文物不再是靜置於展櫃中的固態歷史切片,而是光影流轉、環佩叮咚、絲竹繞耳、金石鏗鏘。

  讓文物“活”起來,讓展覽“動”起來,數字科技的運用不可或缺。

  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穿越”回唐朝來一場Citywalk:夜晚的洛河波光粼粼,酒肆街市車水馬龍,時而與“詩仙”李白飲酒對詩,時而邂逅胡姬迴旋起舞……

  不久前,河南博物院引進的首個數字展——《唐宮夜宴》XR(擴展現實)大空間沉浸展開展,千年前的盛唐風華,被立體式、像素級復刻至數字空間。據介紹,該數字展落地首月,已取得滿場率100%、好評度100%的亮眼成績。

  “身臨其境,感覺非常震撼。”山東遊客王蕊感嘆,“當天寶三年的洛陽城真切地鋪展在眼前時,文化自豪感瞬間達到頂峰。”

  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博物館通過數智賦能,從靜態的展示空間轉化為動態的文化體驗場域,以更加豐富、鮮活的方式,連接過去、現在、未來。

  文創迭新融入現代生活

  把“文物”穿在身上、吃進嘴裏、帶回家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河南博物院文創商店,無論是曾經全網一盒難求、如今已迭代衍生N個版本的“考古盲盒”,還是圍繞“網紅小狗”漢代綠釉立姿陶狗開發的毛絨玩具、冰箱貼,抑或在蛇年備受青睞的“青玉人首蛇身飾”棒棒糖,很少有人能拒絕“買買買”的誘惑。

  近幾年,豫博文創爆款不斷。“今年春節,豫博文創線上、線下共提供了2000多款産品,文創收入274萬元。”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説。

  2019年,河南博物院正式成立文創部門,秉承“大文創”理念,深挖文物的內涵與文物背後的故事、不斷延伸館藏文物創意鏈條與傳播空間。

  從1.0版本的“基礎文創”、2.0版本的“五感體驗”,到3.0版本可參與、強互動的“動態文創”,再到4.0版本融合了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立體文創”,河南博物院經過數年探索,文創矩陣不斷更新迭代。

  目前,河南博物院已孵化出仕女樂隊、“虛擬公社”毛毛鷹、小忙與小和等一系列深受觀眾喜愛的文創IP,推出“豫來遇潮”“非遺來潮”“華服來潮”等子品牌。口袋裏、舌尖上、衣襬間,皆可成為歷史文化遺存的“移動展廳”。

  “借助創意和設計,以文創‘出圈’帶動文物‘出道’,潛移默化中,傳統文化在大眾心裏紮下了根,我想這是很大的意義。”宋華説。

  重構生態打造博物館群

  近段時間,鄭州博物館新館人頭攢動。精選河南博物院所藏明清時期的書畫、織繡、工藝品等打造的“集祥·如意——河南博物院鄭州分院系列展覽”,讓眾多文博愛好者直呼“過癮”。

  這是河南博物院鄭州分院自2024年11月初掛牌以來舉辦的首個系列大展,也是河南博物院總分院制向縱深發展的縮影。

  作為河南博物館界的“扛把子”,河南博物院是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但受限于展覽面積,不少珍貴文物沉睡在文物庫房之中。有限的空間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的觀覽體驗。

  如何破局?

  2018年,河南博物院探索啟動了總分院體系建設。河南博物院副院長信木祥介紹,總分院模式不僅能有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藏品利用率,也能大幅提升單一博物館的服務半徑和服務能力,滿足不同地區群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準。

  截至目前,河南博物院已掛牌平頂山、許昌、鄭州三家分院,並在考慮各地、各館特色的基礎上,聯合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11次。商丘分院、週口分院的合作正在協商推進中。

  省市聯動、一核多元。總分院模式的優勢不僅體現在陳列展覽,也貫穿社會教育、人才培養、文創開發等多個方面。

  “總院在人才儲備和專業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可向分院輸送專業人才,提升分院的管理和運營水準。同時,分院的工作人員也可到總院跟班學習。”信木祥説,豫博文創品牌“豫來遇潮”也先後入駐平頂山、許昌分院,有效帶動了其館內消費。

  同時,以河南博物院為龍頭、市縣級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群落體系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我們將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為牽引,探索出博物館高品質發展的‘河南經驗’。”信木祥充滿信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