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疾控中心生物樣本庫獲國家認證,記者實地探訪—— 這裡藏有生命的密碼
省疾控中心生物樣本庫一角。王建坡 攝
生物樣本庫裏的凍存管。記者 李曉敏 攝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線公佈,河南省疾控中心生物樣本庫獲批人類遺傳資源保藏行政許可,河南省疾控中心成為全國首家獲此資質的省級疾控機構。“生物樣本庫”裏存了什麼?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3月10日,記者深入實地,一探究竟。
1
記者探秘:年齡最長樣本已“45歲”
位於鄭州市鄭東新區的省疾控中心大樓一層,就是“生物樣本庫”的所在地。
這片佔地720平方米的空間,被劃分為樣本保藏區、接收區、整理區、實驗區等多個功能區域。從2007年成立生物資源室,到如今配備智慧溫控系統的現代化樣本庫,省疾控中心生物資源室主任許玉玲親歷了全過程。“以前每天要人工記錄十幾次溫度,現在手機就能實時監控,樣本就像住進了五星級酒店。”她説。
在“非高致病性資源保藏區”,記者看到,21台大型冰箱整齊排列,每台冰箱都有專屬編號,顯示屏上實時更新著內部溫度,大多穩定在零下77℃至零下81℃之間。
冰箱內,靜靜存放著10余萬支含有人類遺傳資源的樣本,涵蓋血液、尿液、腦脊液等多種類型。這些樣本源自省疾控中心過往開展的慢性病調查、疾病監測以及疫情處置等工作。其中,最早的一批樣本來自1979年,當時省疾控中心在應對“布病”疫情時,採集的含有布魯氏菌的樣本,歷經40多年的時光,它們依然在這裡“沉睡”。
“必須兩人同時在場,才能開啟冰箱。這是出於嚴格的安全考慮。”許玉玲介紹。樣本庫的安全防護堪比金融系統,每份樣本都要經歷三重“加密”:物理編碼剝離個人信息,電子標簽實施權限管理,數據傳輸採用量子加密技術,全方位保障樣本信息的絕對安全。
2
身份升級:樣本存量可達300萬份
打開冰箱,一排排凍存架映入眼簾,整齊擺放的凍存盒記憶體放著一支支凍存管。每支凍存管宛如一個微型“生命膠囊”,封存著中原大地獨特的“生命密碼”。它們中既有黃河流域的特殊基因樣本,又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戰略物資”。
“原則上,不同樣本的保藏期限也不同,工作人員會定期對這些樣本抽查,一旦發現不合格,便會及時處理。”許玉玲説。
記者了解到,在河南省,除了省疾控中心的“生物樣本庫”,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等醫療機構也擁有自己的“生物樣本庫”。
“醫療機構的生物樣本主要來源於臨床患者,側重於攻克某種疾病,而我們的樣本更傾向於疾病預防。”許玉玲説。
新獲批的資質將為樣本庫帶來怎樣的改變?
“獲批後,省疾控中心生物樣本庫的業務範圍將全面升級。”許玉玲介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擴大接收範圍,在全省範圍內廣泛開展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藏工作,重點收集保藏具有地方特色和科研價值的人類遺傳資源,進一步豐富樣本庫的多樣性;二是深化科研合作,充分利用保藏的資源,推動跨機構間科研合作與技術轉化,助力科研突破和疾病防控。
根據規劃,省疾控中心樣本庫最大容量可存儲300萬份。
3
生物銀行:助力精準預防
在業內人士看來,“生物樣本庫”又被稱為“生物銀行”。它們對老百姓有什麼影響?
“生物樣本庫保存的大量生物樣本,為疾病預測和早期篩查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研究人員可從中分析遺傳信息、生物標誌物等,提前識別疾病風險人群,實現早期干預。”許玉玲説,例如,分析樣本中的基因突變或蛋白質標誌物,可預測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病風險,為精準預防奠定基礎。
同時,生物樣本庫的數據有助於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佈和風險因素,為公共衛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作為多學科交叉的平臺,生物樣本庫還促進了生物醫學、遺傳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合作。這種合作加速了新技術在精準預防醫學中的應用,如生物信息學分析用於疾病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
“這裡保存的不僅是樣本,更是戰勝疾病的希望。”許玉玲説,隨著樣本量的增加,這些沉睡的“生命密碼”將孕育無限可能——也許某個豫北村莊的基因樣本,就是破解糖尿病難題的鑰匙;或許某個病毒的遺傳信息,可以幫助研發出更有效的疫苗。
“我們希望保存的資源能發揮更多作用。”許玉玲表示,未來通過構建“樣本+數據”雙平臺,生物樣本庫能更好地助力科研突破和疾病防控,為百姓健康保駕護航。(記者 李曉敏)
生物銀行也被稱為生物樣本庫,科學家、醫生或者一些企業會把自己在科研、醫療或者研發過程中獲得的生物材料存進生物銀行,在需要使用的時候再申請提取出來。
在生物銀行中,也有被稱為“四大行”的存在。
●菌株銀行
菌株銀行,顧名思義,就是保藏微生物菌種的。我們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微生物。
●基因銀行
在基因銀行裏最重要的是人的基因庫。此外,重要的實驗動物、珍稀野生動物、珍稀植物、藥用植物和微生物也都會有基因庫。
有一些人類的遺傳疾病,也可以通過特殊的基因修飾手段,得到有效的治療。
●細胞銀行
臍帶血中含有非常多的幹細胞。幹細胞具有無限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夠發育成神經、血管或者各種組織器官。
●種質銀行
種質資源庫對於農林牧漁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水産行業都有自己的種質庫,這也是大家現在可以吃到全球各地珍饈美味的重要原因。
資料來源/科普中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