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幸福河湖 法治流量
2025-03-21 09:13:30來源:河南日報編輯:張雨晴責編:蔣碩

幸福河湖 法治流量

春天的賈魯河兩岸風景怡人,是人們休閒的好去處。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寧曉波 攝

幸福河湖 法治流量

週口警方使用無人機巡河。 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水脈,流淌著中原文明的基因密碼。

  青銅器上的“灋”字圖騰清晰可見,神獸獬豸以“觸不直者”守護“公平如水”,洹水之濱的先民早已參透法與水的同源真諦;大禹持耒耜治水,疏浚了河道,篆刻下天人合一的秩序;王景理汴、賈魯治河,馴服狂瀾,也立定千年漕運的章法;伊洛河神話的波光、淇河詩意的漣漪,始終與“法”字紋路律動暗合。

  古往今來,河南人治水興水的邏輯始終清晰:既有敬畏自然的謙卑,安瀾為本,生態優先,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又有重塑山河的魄力,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書寫水城共榮的水經新注。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連日來,記者順“水”而行:從賈魯河畔的依法垂釣,到以水為介的法治文化建設;從環資法庭“三審合一”的創新審判機制,到“河長+”的合力賦能……法治正在激活每一滴水的綠色能量,為河南的美麗幸福河湖注入發展流量。

  協同立法——賈魯河的四市之約

  3月中旬的鄭州賈魯河段,微風輕拂,波光粼粼,沿岸垂柳抽出了新芽,蘆葦叢偶有白鷺振翅掠過。河岸延伸出的木質平臺上,幾名垂釣者正專注地盯著水面浮標,一群孩子在不遠處嬉戲。“這幾年環境大變樣。新條例實施後,釣魚區域變大了,帶孩子玩也放心,這河真是越管越好了!”一位在此垂釣多年的老釣友感慨道。

  釣友口中的“條例”,指的是鄭州、開封、許昌、週口四市協同立法,于3月1日起同步施行的4部賈魯河保護條例。

  法治之力通過條例,落地轉化成水生態為百姓帶來的幸福感。家住鄭州市惠濟區的居民袁萌經常帶孩子到賈魯河邊野餐:“水更清了,岸更綠了,空氣更新鮮了,人在這裡心更敞亮了。”

  不光是這些“看得見”的美好,協同立法正催生“黃金水道”經濟帶。條例明確預留港航用地、配套陸路交通,並建立通航保障機制。賈魯河作為河南省“一縱三橫九支”骨幹航道之一,未來將化身“黃金水道”,為中原打通出海新通道。

  以區域協同立法推動河湖高效能治理,賈魯河並非河南省個例。2024年5月1日,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五市衛河保護條例實施,5市不論上下游,不講左右岸,共同推進衛河流域共管共治共贏發展。

  在全省範疇,一大批法律法規的落地施行,成為依法治水的堅實保障:如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農村供水管理辦法》,以及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辦法》……

  近年來,河南省以法治為治水興水之“綱”,統籌全省“一張水網”,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大力發展“水經濟”,建設省、市、縣三級美麗幸福河湖,持續提升全省因水而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合力賦能——“河長+”的綠色能量

  3月13日10時許,陽光灑在週口港起重機的吊臂上,也灑滿了靜靜流淌的沙潁河。一艘公安巡邏艇輕輕劃開平整的河面,週口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刑偵大隊正聯合港航管理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執法人員開展沙潁河聯合巡河行動。“行動將重點排查非法採砂、電魚毒魚等違法行為,既能排查安全隱患,也會對違法行為起到震懾作用。”刑偵大隊大隊長段成俊介紹。

  與此同時,在沙潁河的堤岸上,“民間河長”孫彩雲正與週口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民警李永華、任峰一起,開展步行巡查。他們身上的紅馬甲和藏藍色警服,是“河長+警長”制的生動體現。

  52歲的孫彩雲是名志願者,自2019年被週口市川匯區河長辦聘為“民間河長”以來,她已經在護河的路上走過了6年。日常巡河、清理河道垃圾、制止濫捕亂釣現象……這些都是她這位“民間河長”幹的活兒。“6年來,我們組織志願者‘守護母親河環保志願行’行動260次。沙潁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守護它就是守護我們的家園,守護我們的未來。”被授予第二屆全國“最美民間河湖衛士”稱號的她略帶自豪地説。

  沙潁河上的守護者,不光有河長、警長、檢察長、“民間河長”、護水員、治安巡防員,還有空中的無人機、數以千計的視頻攝像頭、5G場景應用的智慧安防體系……不止沙潁河,黃河、淮河、賈魯河……“河長+”的“+”被不斷賦能。

  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有河長近5萬名,涵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申季維介紹,近年來,河南省充分發揮“河長+”治理效能,省水利廳持續加強與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司法廳深度溝通和聯動執法,全面推行“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制度,強化依法治水,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涉水合法權益,為全省水利高品質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補植復綠——司法者的生態賬本

  “綠水、青山,真的太美了……”

  “厲害了,老家河南……”

  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推出“從山頂呼叫海洋”慢直播,將鏡頭聚焦于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10個“十年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示範基地”之一——淅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當直播鏡頭掃過丹江口水庫司法保護基地的補植林,網友紛紛通過彈幕發出讚美。

  “這個司法保護基地是去年5月31日鄭州鐵路運輸中級法院、淅川縣人民法院聯合省生態環境廳、河南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共同設立的。”淅川縣人民法院環境資源法庭庭長陳璞介紹,該基地集巡迴審判辦案點、增殖放流點、補植復綠點、勞務代償點于一體,通過司法手段推動生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引導生態環境侵權人從“破壞者”轉變為“修復者”,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從聯建司法保護基地,到探索創新河湖治理實踐,河南省協同推進水生態、水資源大保護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著。

  3月6日,在河南黃河灘區綜合治理專項研討會前,鄭州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邀請與會人員旁聽了鄭州鐵路運輸法院審理的兩起違法建設行政處罰案件,強化司法機關與行政執法機關的協同配合,共同推進黃河灘區綜合治理。

  去年8月13日,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與汝陽縣人民法院在汝陽縣玉馬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聯合發佈河南省首份水資源司法保護令,為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樹立起司法保護“盾牌”。

  去年4月份以來,鄭州鐵路運輸檢察院在開展“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公益護航專項行動中,針對鄭州、新鄉、開封等地黃河灘區跑馬場、衝鋒舟無序經營、監管缺失問題,充分發揮跨區劃管轄優勢,以行政公益訴訟督促相關職能部門依法履職整改。

  近年來,河南省司法機關立足職能保障全省水系的依法治理。全省法院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審判“三合一”職能作用,構建了覆蓋全省的、跨行政區劃的“18+1+1”環境資源審判體系,實現對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體化司法保護和系統治理。全省檢察機關能動履職,充分運用“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生態檢察工作模式,綜合運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等手段,不斷提升河湖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

  共享共治——逐水而生的法治信仰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千百年來,淇河在《詩經》中被反復吟誦著。

  3月15日清晨,淇河籠罩在薄霧中。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義警王俊領像往常一樣,手中拎著鐵桶和火鉗,沿著淇河的堤岸緩緩前行,看到散落在草叢間的垃圾便彎腰撿起。

  在當地,王俊領是小有名氣的“淇河衛士”。2023年,作為鶴壁市淇河公益應急救援隊負責人,他主動請纓加入守護淇河平安的義警隊伍,從此身兼多職,既是護水員、法治宣傳員,又是巡防員、義警。

  鶴壁市公安局示範區分局民警、義警警務專員劉偉感慨:“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像老王這樣的義警,既是發現隱患的‘眼睛’,也是連接群眾的‘紐帶’。”近年來,該分局聯合社會力量組建義警隊伍,100余名像王俊領這樣的治安積極分子用鄉音土話調解糾紛,用長滿老繭的雙手守護著“自己的河”。

  在黃河蘭考東壩頭段,蘭考縣退休教師張旭蘭每到空暇時都會帶著掃帚和簸箕到這裡照看“焦桐”,“焦書記當年治沙,現在咱們護河,都是為子孫造福。”

  張旭蘭還是蘭考縣司法局東壩頭司法所的一名“法律明白人”。在蘭考縣,300余名“法律明白人”巡河護堤、調解糾紛,自編普法順口溜在河岸邊傳唱。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法律明白人”26.9萬名,建成特色法治文化陣地2300余處,打造了黃河、淮河、大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兩縱兩橫”法治文化帶。

  從丹江碧波到黃河濤聲,法治的種子隨水流淌,長在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水系廊道裏,感受數字經濟與生態動能的共振;長在洛陽副中心城市的伊河治理中,聆聽文旅融合與水脈復興的交響;長在週口內河港通江達海的航線上,欣賞內陸資源與沿海市場的連結。

  大河湯湯,法度昭昭。應和著“四高四爭先”部署的鼓點,河南以法治重塑中原水系的DNA,為新時代人水關係落下生動注腳。(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傑 岳明 曹芳)

  專家觀點

  良法善治守護海晏河清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環境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嵩譽

  法治護水、依法治水根植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核心在於通過“良法”“善治”規範人水關係,平衡利益衝突,優化水資源配置。

  “良法”是法治護水的根基,為護水、治水提供法理引領,確保法治護水的有效性、協作性和參與性;“善治”實現水資源的公平分配與高效利用。河南省水網建設同樣需要“良法”“善治”,最終實現河南省水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安全性與可持續性。

  “有法可依”方能“循法而治”。流域生態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和流動性,跨區域協同立法是破解流域治理“碎片化”、得到系統性保護的關鍵路徑,需以流域整體性和行政區劃特殊性為平衡點,通過立法機制創新、利益共享和科技賦能構建協同框架。

  從理論上講,流域協同立法應注重流域生態的多樣性、易變性和不確定性,保證協同立法的靈活性和回應性優勢;在實踐中,立法者應在分析水治理現狀基礎上,從立法原則、立法主體、信息交流以及公眾參與等方面逐步完善流域治理機制。

  協同立法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制度化契約關係,將“共抓大保護”從政策倡導轉化為可量化的法律權利義務,實現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的動態平衡。

  河南省水網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做好頂層設計,通過“良法”“善治”才能實現海晏河清。

  在頂層設計上,水網建設要對接國家水網體系,突出自身水資源稟賦,實現省內水系與國家水網的互聯互通,建立跨流域的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的治理體系。不僅需要立法部門完善法治保障,政府部門夯實執法基礎,司法部門優化與各機構的銜接路徑,還需要加強科技賦能、公眾參與和市場機制建設,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建共治的水網體系。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通過法治牽引,實現水網物理設施與水事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打造中部水安全保障的法治樣本。

  數讀

  河南省是我國唯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

  入選全國省級水網先導區

  省內流域面積

  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30條

  省內流域面積

  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560條

  省內流域面積

  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64條

  省內流域面積

  10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1條

  建成3條(段)國家級美麗幸福河湖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傑 整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