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山水盛景之間,信陽市“紅”“綠”特質鮮明,茶香瀰漫四方。近年來,信陽市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優勢再造戰略,把發展文旅産業與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相結合,在“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叫響“美好生活 青春信陽”文旅品牌。此次採訪聚焦茶旅融合、生態旅遊、古村落新活力、交旅融合等多個文旅文創主題,解碼信陽茶旅、紅旅、交旅融合新路徑、新業態、新勢能。
古村落煥發新活力 攝影 仝瑞勤
國際在線河南報道(記者 仝瑞勤):美麗的郝堂村、秀美的西河灣、古樸的丁李灣……在大別山革命老區河南信陽,眾多古村落歷經改造,不僅保留了青磚黛瓦古建築之美,還變身休閒娛樂“新網紅”打卡地,煥發出新的光彩。
近年來,信陽積極推進古老村落保護,把新發展理念引入傳統村落髮展之中,挖掘鄉土民俗、歷史人文、紅色文化和生態資源,有效保護利用古鎮、古村、古景,讓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鮮活經驗。新縣、光山縣先後入選2022年、2023年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
丁李灣古村落民居 攝影 仝瑞勤
進入位於新縣八里畈鎮的丁李灣古村落,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排排高聳的大門樓。這些門樓由青磚和白墻構成,充滿徽派建築韻味。門梁、窗格上雕刻著精美的木質圖案,人物、花鳥、蟲草栩栩如生,展示著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
據介紹,丁李灣古村落始建於元末明初,規模宏大,房屋多達13排600多間,俗稱“一門十三進”,現存明清時期古民居109套438間、古建築遺跡260余處。古村依自然山勢而建,佈局嚴謹、造型優美,由圍墻、里巷、祠堂、民居、書室、古井、池塘、古木等組成,村落內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
丁李灣古村落 攝影 仝瑞勤
古樸雅致的小巷弄道,青磚黛瓦、圓門鬥拱、雕梁畫棟,小橋流水、青石板路、古樹參天,古村落建築群、民俗博物館、歷史展覽館,鄉村民宿、農家樂、文創店、觀光采摘園,富有新縣傳統特色的地燈戲、河蚌舞等表演……如今,丁李灣古村落恢復了古韻、煥發了生機,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村,先後獲評第一批國家傳統村落、中國景觀村落、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年接待遊客80萬人次。
作為丁李灣6家引進企業之一的中新科園,2014年流轉300余畝土地,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新縣紅”、金獼、翠玉等多個前沿優質品種的有機生態獼猴桃種植基地,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帶動71戶脫貧戶和周邊120人長期就業,年均增收2.6萬元。
“畫裏鄉村 夢裏老家”西河灣 攝影 仝瑞勤
在有著“畫裏鄉村 夢裏老家”之稱的西河灣,蜿蜒的青石板路串聯起百年楓楊與錯落豫南民居,古樹新蕊臨溪照影,潺潺水聲應和著黛瓦白墻的倒影,恍若水墨丹青畫。“楓楊樹下”“西河戀歌”“木槿山崗”等詩意民宿散落其間,承載著都市人嚮往的山水遠方,見證著新縣以古韻活化煥發新生機的鄉村振興實踐。
這個如今擁有46家民宿的古村落,以前卻是“空心村”。轉機始於2013年,新縣啟動了“英雄夢·新縣夢”規劃設計公益行活動,這個有著700餘年歷史的“寶藏村落”才逐漸被發掘和熟知,並通過合理改造開始發展鄉村旅遊。
西河灣改造之初,新縣邀請了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對村莊基礎設施和古民居、村落景觀等進行整體規劃。改造後的西河灣,不僅保留了古村落的傳統特色,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
西河灣古村落民居 攝影 仝瑞勤
當地返鄉創業“先行者”張思恩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依託大別山區自然資源,發展油茶、板栗等原生態農業。村民以舊房舊院入股,由合作社進行保護性改造後開辦農家樂和民宿,獲得分紅收入。
“西河灣堅持以古色鄉村為依託,把田園民宿詩意生活與鄉村振興、全域旅遊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5000多萬元,帶動全村111戶380人脫貧致富。”西河農耕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思恩説。
遊客在西河灣遊玩 攝影 仝瑞勤
古村落的甦醒,帶動了村民就業,吸引年輕人帶著新技術回歸,老手藝成了香餑餑,衍生出更多特色産業。據西河古村落景區管委會主任張一謀介紹,西河灣已發展46家民宿、55家農家樂,能提供近600張床位,有48所高校在此設立寫生基地。寫生經濟與旅遊産業差異發展、互為補充,實現淡季不淡、客流不斷。
這樣的蛻變不僅發生在西河灣,整個新縣175家精品民宿如繁星點綴山野,依託“紅綠古”三色資源,創新“民宿+”模式,激活沉睡在山水之間的古村落。
郝堂村景致 攝影 仝瑞勤
美麗鄉村什麼樣,應該如何建?這個問題在平橋區郝堂村可以找到答案。這裡三面環山、一面環水,青山巍巍、溪水潺潺,村舍民居自然散落,荷塘古樹相映成趣,遊客戲水捉魚,儼然一幅濃墨淡彩的山水畫,常被稱為“畫家畫出來的小村”。
在改造過程中,郝堂村充分利用鄉村山水風光、歷史人文等特色,秉承尊重自然環境、尊重村莊肌理、尊重群眾意願及不挖山、不扒房、不砍樹、不填塘原則,在保留村莊原始風貌的同時,引入現代設施和功能,促進農業、文化、旅遊産業縱深融合發展,從一個即將消失的小村落蝶變成聞名全國的美麗鄉村。
扎染體驗區 攝影 仝瑞勤
“扎染以布匹為畫布、以線條為筆鋒,借助綁扎與浸染的精湛技藝,讓布料綻放出千姿百態的圖案。”在郝堂村扎染體驗區,從事植物扎染15年的主理人張衛星介紹説,在推出手工扎染體驗的同時,他又新建了一個玻璃染房,設計加工一些帶有郝堂印記的包包、服飾等。
染坊,是平橋區在郝堂村量身定制的“八大匠”項目之一。該項目把木匠、鐵匠、篾匠、泥瓦匠、剃頭匠、陶匠、裁縫匠、皮匠等匠人邀請到郝堂,再對染坊、茶坊、醬坊、豆腐坊等進行改造提升,為遊客提供觀光、研學、娛樂等不同體驗,既弘揚了工匠精神又促進了文旅融合,新消費場景也帶來更旺的人氣。
傳統竹編工藝品 攝影 仝瑞勤
如今的郝堂村,打造了特色餐飲美食、特色農産品銷售、非遺展示、匠人體驗、文旅休閒、老字號展銷和電商直播七大功能業態,同時提供快遞物流、銀行金融、民宿停車、便利商店、公共交通等各類保障服務,還大力發展種植園、採摘園和研學教育基地,連續13年舉辦山地自行車比賽、民俗文化展演、特色傳統文藝節目表演、世界讀書日活動、手工炒茶大賽等活動,不斷激發郝堂的新活力,走出一條具有豫南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