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緣何成為行業“風向標”
2025-05-15 09:03:45來源:河南日報編輯:蔣碩責編:蔣碩

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緣何成為行業“風向標”

位於河南食品科創園內的中原食品實驗室新實驗大樓。

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緣何成為行業“風向標”

食博會主賓國馬來西亞館。

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緣何成為行業“風向標”

來自國內外1200余家企業參展,讓食博會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緣何成為行業“風向標”

第二十一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主會場。本版圖片均為焦海洋 攝

  老朋友如約而至,新朋友紛至遝來,又是一年食博之約。第二十二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將於5月16日至18日在漯河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食博會以“世界眼光 中國經典 河南名品”為主題。

  從漯河向世界發出單向邀約,到如今漯河和世界“雙向奔赴”,開放的蛋糕在做大,合作的清單在拉長,共享的理念在昇華。22年的積澱和拓展,食博會已從一個地方性節會,成長為中國食品行業的權威“風向標”——

  開幕式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定時發佈中國食品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全國食品行業新成果、消費新動向等權威數據;

  專業論壇上,國內頂級經濟學家、院士專家等聚焦先進理念、前沿技術、最新探索,催生食品産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

  食博會期間,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等聚集漯河,吸引海內外一大批商會、協會組團參展。

  産業升級 從“中原糧倉”到“世界餐桌”

  當前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漯河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在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看食品“出海”——雙匯豬肉、牛肉、火腿等産品出口法國、巴西、加拿大、西班牙、越南等20多個國家,南街村鮮拌面、烏冬面等出口英國、荷蘭、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衛龍辣條成為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民眾的搶手貨。

  看會展經濟——首屆中原食品節,只有百十個展位、百十家企業參展;第二十一屆食博會,到會各類採購團178個、採購商26893家,參展企業意向訂單簽訂率達到了97%,現場交易額和線上線下意向採購額達到了489億元。

  看營商環境——漯河海關開闢鮮活易腐農食産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推行“中心+現場”模式,高效保障7×24小時通關;加快證書籤發速度,採取證書“雲簽發”等惠企措施,支持食品企業隨報、隨檢、隨出證。

  從“中原糧倉”到“世界餐桌”,底氣何來?

  漯河立足食品産業這個主導産業、優勢産業、特色産業,堅持以世界眼光、中國經典、河南名品的更高追求推動食品産業優勢再造、形神兼備,形成一批食中名品、食中精品、食中新品,産業規模達到了2500億元,構建起覆蓋18大品類、50余系列、超千種産品的産業森林,食品産業成為經典産業、朝陽産業、幸福産業。

  “三鏈同構、農食融合”的特色探索,讓漯河以現代農業為根基,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大文章。

  在現代化設備的操控下,不同等級的小麥進入相應的原糧倉,工作人員在電腦控制臺設定好數據,配麥器根據麵粉生産需要,自動抓取分配不同等級的小麥……在漯河市舞蓮麵粉有限責任公司,小麥經過50多道加工程式,最終製成各式麵粉。

  “公司一方面與20多家合作社合作,通過適當提高收購價格引導他們發展優質小麥種植;另一方面,根據漯河當地眾多食品企業需求生産適銷對路的麵粉,提高企業效益。小麥經過深加工,有效延長了農産品産業鏈,幫助農戶增收致富。”舞蓮麵粉負責人楊帥介紹,公司滿負荷作業日産麵粉達600噸。

  目前,漯河食品工業已初步形成肉類加工、糧食加工、飲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裝材料、食品機械六大産業集群。國家統計局統計的22類食品行業中,漯河擁有18大類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

  一組數據可以窺見漯河食品工業在全省、全國的分量:培育規上肉類加工企業24家,年屠宰生豬能力達600萬頭、佔全省的十分之一,年産肉製品200萬噸、佔全省的40%,鮮凍豬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全國的四分之一,火腿腸、冷鮮肉産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匯聚糧食加工企業近百家,年加工小麥等糧食600多萬噸(佔全省糧食加工量的15%),年糧食交易流轉量達1000多萬噸,日産休閒食品3500噸,麻辣面製品産銷量全國第一;有各類飲料企業32家,年産各類飲料150萬噸;有果蔬加工企業9家;全市各類蔬菜種植面積達90萬畝,年産蔬菜190萬噸。

  “大象起舞、群蟻成軍”的産業格局,繪就了漯河食品産業聚勢成勢的動人底色。

  雙匯、衛龍等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共生共榮,形成了從原料種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的産業閉環;食品工業原料基地化、産品系列化、銷售網絡化、産業集群化、配套體系化,讓漯河構建起完善豐滿的綠色食品全産業鏈生態。

  動能轉換 從“製造工廠”到“創新策源地”

  5月13日,河南食品科創園裏,研究生院、孵化器等重點項目雛形顯現,各個子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河南食品科創園項目負責人姚永生告訴記者,研究生院和中試基地主體工程已全部封頂,正在進行二次結構和室內精裝修施工;孵化器一期6棟廠房已建成3棟,其餘3棟6月份建成;二期6棟廠房已全面開工建設,園區內配套工程同步施工中。

  作為河南食品科創園的核心,中原食品實驗室以獨特的“實驗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試基地+産業基金+産業園區”産業生態模式,將著力打造集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於一體的創新綜合體。

  2022年9月,中原食品實驗室正式掛牌運營。這個全國食品科技創新的“最強大腦”,已匯聚由14名院士、29名長江學者和國家傑青領銜的23支科研團隊,重點聚焦營養健康、食藥同源、未來食品三大方向,正在成為全國食品研發的“策源地”。

  去年的食博會上,中原食品實驗室發佈25項科研成果,其中部分已經轉化為生産力,有力推動了食品産業向營養健康轉型升級。

  “傳統燴面含水量大、拉伸難度高,自動化生産過程中容易粘連。以前經常為水分比例、烘乾溫度和産品壓延條件達不到理想狀態而犯愁。”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孫糧表示,中原食品實驗室的科研團隊通過配方優化、二次烘乾、真空拌面等方式,幫助企業解決了燴面生産難題,為企業量身打造了一條全自動生産線,“過去,一週才能生産出的産品,現在一天就可以完成。”

  在漯河泰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泰格醫藥董事長葉小平博士定期帶團隊為企業發展理思路、定方向,把上海研發的治胃病藥物放到漯河生産。在衛龍集團,朱蓓薇院士團隊和10余名博士圍繞辣條健康營養化研究,為企業研發新産品56個,助力企業年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如今,院士領跑、博士扎堆正成為“漯河現象”。

  錨定全國食品創新高地和全國食品創新人才高地“兩個高地”建設,漯河市堅持人才項目與産業項目一同謀劃、高層次人才與高能級平臺一同引育、人才發展“大生態”與用人單位“小氣候”一同營造,已形成以25名院士為引領、147支科學家團隊為骨幹、30余萬名人才為支撐的大人才格局。

  一紙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直觀反映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效率和技術要素市場的活躍程度。

  據全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系統顯示,今年以來,漯河市技術合同交易額27.35億元,同比增長164.9%,已過半完成省定任務。

  如何始終站在食品科技革命的最前沿?漯河正在構建“實驗室研發—中試基地驗證—産業園區量産”的創新生態鏈,建設的食品研發大模型已經投用,已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院士工作站1個,中原學者工作站2個,中試基地2個,省新型研發機構1個。

  價值躍升 從“區域展會”到“産業風向標”

  從時間刻度看“拔節生長”——

  2007年,第五屆中原食品節被列為第二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食品分會。

  2008年,中原食品節升格為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成為國家級盛會。

  2023年,食博會與美食嘉年華活動同頻共振,美食與文化首次完美融合。

  歷經20多年精心培育,漯河食博會規模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增強,從區域性展會逐漸邁向高端化、國際化,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的重要展會。

  如今,漯河食博會形成了“會展經濟+産業智庫”的獨特生態,構建起三大價值平臺。

  作為權威數據發佈平臺,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連續多年發佈全國食品工業實時運行數據,今年將繼續發佈權威數據和科技成果,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也將在食博會精彩亮相。

  作為學術策源平臺,吸引了一批國內頂級專家借助食博會的平臺開展學術交流,今年主辦方專門邀請了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全球食品領域權威院校的知名專家集聚食博會,開展學術交流。

  作為資源匯聚平臺,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等食博會主辦單位,為大會帶來了國內外大型採購團、領先的食品機械設備、跨國企業的客商資源,馬來西亞豫商聯合會、白俄羅斯河南商會、泰中文化經濟協會等一大批境外商協會也將組織所在國家企業組團參展。

  據介紹,本屆食博會將繼續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全面提升數字化、智慧化水準,推進“食全食美·漯在其中”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打造數字會展新經濟。現場設立公共直播區域,為企業和電商平臺開展直播提供便利,組織網紅達人依託“漯在其中”小程式進行線上直播帶貨、行銷推介。

  當前,漯河正以“現代典雅、清新活力”的嶄新面貌,歡迎四海賓朋共赴食博盛會,共賞現代化漯河“三城”建設美麗圖景,本屆食博會必將以更前瞻的視野、更活躍的生態,持續引領中國食品産業破浪前行!(記者 李宗寬 河南日報通訊員 張曉甫 王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