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澠池原310國道洪陽段從坑洼不平的“網紅路”蛻變為平坦寬敞的暢通大道,當抖音賬號“義馬關林物流”用144集視頻記錄下道路修繕的全過程,當網民的“指尖聲音”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一場關於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正在中原小城澠池生動上演。自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以來,三門峽市澠池縣以網絡為橋梁,以制度為支撐,以數據為引擎,讓“網上群眾路線”走深走實,將群眾的“急難愁盼”轉化為“幸福清單”,為數字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
制度築基:讓民聲從“網上”落到“地上”
“網民留言不是洪水猛獸,而是送上門的民情指南。” 這句來自澠池縣督查幹部的坦言,道出了當地對網絡民意的全新認知。2024年9月起,澠池縣將“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列為工作重點,相繼出臺《澠池縣“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方案》《澠池縣民生類問題督導推進辦法》等多項制度,確立“三問三請”工作思路(問需於民、請群眾點題,問計於民、請群眾支招,問效於民、請群眾評議),將網絡訴求納入民生線索收集的主渠道。
一套“硬杠杠”式的辦理機制尤為亮眼:《澠池縣“我為群眾辦實事”網上涉民生問題收集研判處置工作機制》明確規定,簡單訴求48小時內響應,複雜問題需在調度會上“掛號”督辦。兩月一次的工作調度會成為破解民生堵點的“攻堅戰場”,每季度初,懸而未決的難題直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掛牌督辦。2025年,工作專班從7500余條網民線索中篩選出26件民生實事,發動網民投票選出十個焦點問題,最終經縣人代會票決確定為年度十大重點民生項目,形成“群眾點題、政府答卷”的治理閉環。數據顯示,通過這套機制,澠池縣在三個月內辦成了230余項民生事項,讓網絡上的“民聲”實實在在轉化為大地上的“民生”。
數據賦能:從“大海撈針”到“精準導航”
面對每日海量的網絡信息,澠池縣創新推出“1+3+N”民生雷達網:由縣委宣傳部專班統籌,3個科室聯動分析,融媒體中心、涉事單位及群眾代表組成“偵察兵”24小時掃描社交平臺、問政欄目、舉報平臺。“過去找問題像盲人摸象,現在有了導航儀。”工作人員口中的“導航儀”,正是澠池獨創的民生訴求“十維分析模型”——從教育醫療到消費維權劃分10大領域,通過緊迫性、影響面、可解性等指標對問題精準分級。
這套智慧治理系統成效顯著:2024年至今,已鎖定423條關鍵線索,386件火速辦結,74件重大事項納入專項督察。2025年1月7日至9日,澠池融媒體中心通過抖音、視頻號等平臺開展“民生實事我來選”線上直播活動,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30件民生實事備選項目,群眾在直播間留言7561條,點讚14.8萬次。其中,新華大道改造工程因網民“拍齣電影感”獲讚4000余次,成為城市治理中的亮眼一筆。從“大海撈針”到“精準導航”,數據賦能讓民生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城市每個末梢,也讓治理效能得到質的提升。
全民參與:“指尖力量”匯成民生暖流
“請人民閱卷!”2025年,澠池縣《向人民承諾》欄目引發刷屏熱潮,22位縣直單位“一把手”和鄉鎮黨委書記面對鏡頭立下“軍令狀”,抖音話題 #澠池我為群眾辦實事# 收穫311萬次瀏覽量,背後是群眾監督的火熱目光。更具創新性的“自媒體結對”計劃同步啟動:42位本土網絡達人與12個鄉(鎮)、38個縣直部門結對,“認領”121個民生項目,以“百姓代言人”的視角,通過編段子、講故事等方式宣傳民生實事。帝視傳媒拍攝的“口袋公園誕生記”播放量破30萬,網友留言“小公園藏著大幸福”,字裏行間滿是對民生改善的真切感受。
在“三問三請”機制的推動下,群眾從治理的“圍觀者” 變身為共建家園的“參與者”。“二豆”“奇點航拍”等30余位創作者用150部作品記錄城市蝶變,仰韶鎮幹部感慨:“群眾在評論區的一句‘懂了’,比考核滿分更珍貴。”
這種全民參與的治理模式,讓“指尖力量”匯成溫暖民生的強大暖流。高鐵南站的電梯、城市中心的口袋公園、新華大道的南延工程……一件件網民關注的民生事項落地生根,成為群眾觸手可及的幸福。
從“領導信箱”到“指尖問政”,從“閉門決策”到“全民票選”,一根網線正重塑著澠池的治理基因。當71萬次投票化作10項民生實事,當337件民生領域熱點問題(2024年233件,2025年104件)得到重點處置,澠池縣的“網上群眾路線”實踐證明:罵聲裏有真訴求,抱怨中藏金點子,只有讓每個網民的“像素點”都發光,民生的全息圖景才會真正明亮。在數字時代的善治之路上,澠池縣已標刻下屬於自己的嶄新坐標,讓網絡空間成為凝聚民心、服務民生的“新主場”。(文 侯林峰 高艷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