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碗“熱乎飯” 吃出“幸福味”——我省加快推進老年助餐服務工作掠影
“一碗熱飯承載民生溫度。”近年來,河南省持續加快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特別是將老年助餐工作作為服務關愛老年人、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關鍵環節,全省老年助餐點持續增加、服務水準顯著提升。但同時,助餐服務經營壓力大、可持續性不足等問題也日益顯現。如何豐富老年助餐模式?怎樣保證助餐服務可持續?如何更好發揮監督作用?近日,記者來到濮陽市進行了實地探訪。
網格化運營
整合資源激活服務效能
6月18日11時許,南樂縣谷金樓鎮後岳連村黨群服務中心外,志願者任進房把裝好飯菜的4個大保溫桶裝車,準備給周圍兩個村的助餐點送餐。
一墻之隔的“樂享長者食堂”裏,74歲的村民郭獻華一邊和老夥計們嘮嗑,一邊等著午飯上桌。包菜炒肉、炒土豆絲、雞蛋湯配饅頭,簡簡單單一頓熱乎飯,讓他很滿意。“飯菜口味清淡,適合老年人還便宜,省得在家做了。”郭獻華説。
為更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谷金樓鎮將前岳連、後岳連等8個村整合為東北融合治理區,打造了後岳連村黨群服務中心。中心在承接人社、民政等6大項30小項鎮級下沉政務服務業務的同時,還採用“公益性+市場化”的助餐運營模式和“民政補貼+政府助餐+個人自費”的形式,打造了老年助餐點,形成了“1個中心食堂+N個助餐點”的網格化佈局。
“目前,專業機構獨立運營中央廚房,飯菜在後岳連村集中烹飪後,再向多個助餐點配餐。”谷金樓鎮人大主席郭偉紅告訴記者,這樣,不僅實現了食材的集中採購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還有利於把控食品安全和品質。為持續提升助餐服務滿意度,鎮裏專門派駐一名鎮人大代表擔任助餐點監督員,定期不定期對食材採購、加工環境、餐費定價等方面進行監督。
在解決老人吃飯問題的同時,鎮裏還在這裡增設了健康教育室、健康角和設施。“通過常態化開展義診、義務理髮、健康養生講座等活動,助餐服務也變得更加有溫度。”郭偉紅説。
低價有償
讓助餐服務更可持續
清豐縣韓村鎮西趙樓村1400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270多人。去年9月,縣政府出資12萬元,利用該村文化廣場房屋,建成了老年助餐點。經過幾個月探索,已形成村委班子常駐、人大代表輪班、衚同長和熱心群眾主動幫廚的良好助餐局面。
“村裏由20多名衚同長組成的‘巧廚娘’志願服務隊,堅持義務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送餐,確保了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暖心服務。”濮陽市人大代表、西趙樓村黨支部書記盧午申説。
在這裡吃飯採取分段收費模式:60至69歲老人,每人每天7元;70至79歲老人,每人每天5元;8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天4元。村裏還對黨齡50年以上的老黨員和困難、殘疾老人定期贈送飯票;每逢端午、重陽、中秋等節日,全村老人還能享受到免費提供的助餐服務。
85歲獨居老人張愛民腿腳不便,日常靠電動輪椅外出。“我現在每天去村裏食堂吃飯,遇到陰天下雨,村幹部還專門給我送飯,這幾個月我都吃胖了。”她笑著説。
為了讓助餐服務長久起來,該助餐點也面向社會開放,早晚餐包子、花卷1元1個,午餐燴菜、盒飯6元1份,不僅滿足了本村上班、上學等100多人的就餐需求,還基本實現了營收平衡。
“老幼共托+助餐”
打造代際共融幸福時光
在濮陽市華龍區藍天幼兒園,每天早晨,75歲的李奶奶都會送小孫女入園。送完孩子,她就直接進入一門之隔的養老服務站,與其他老人一起做操、吃早餐……
“這些年,我們幼兒園在園幼兒數量從高峰期的500多人,下降到現在的100人左右。空置的教室、面臨下崗的人員以及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增加,讓我們不得不開啟轉型之路。”該園園長、華龍區建設路街道站前社區老年餐桌負責人王子英説。
將幼兒園臨街部分校舍進行適老化改造,打造養老院,開設養老床位36張;利用幼兒園現有廚房資源,開設社區“幸福食堂”,既解決在園老人的用餐需求,也服務社區其他長者……自去年7月,藍天幼兒園開始探索“老幼共托+助餐”的新模式。
“在後院,我是孩子們的‘園長奶奶’;在前院,我是老人口中的‘閨女’。我們的兒童遊戲區和老人休閒區採用‘視線聯通、活動分區’佈局,既確保安全又促進自然互動。”王子英邊説邊打開養老院的後門,穿過小操場就是孩子們的教室。
“平時,園裏會組織老人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做手工,實現了‘代際共融、老幼同樂’。”王子英告訴記者,目前,“幸福食堂”助餐服務已覆蓋社區83位老人,價格低於市場30%。
行走濮陽,這裡的實踐只是河南省加快推進老年助餐服務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省人大常委會聚焦“兩高四著力”,在全省紮實開展了老年助餐服務省市縣三級人大聯動專題調研。相信隨著監督工作不斷深入,各地定會破解更多老年助餐服務中的難點堵點問題,也會有越來越多老年人能夠吃得方便、吃得放心,吃出“幸福味”。(記者 陳小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