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破億!開機大吉!”
七月的驕陽炙烤著中原大地,但比天氣更“灼熱”的,是各大影視基地晝夜輪轉的開機音浪。鏡頭前,演員演繹著豪門恩怨;監視器後,導演屏息凝神。
一組數據印證河南微短劇的爆髮式增長:河南省微短劇制播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前三,佔全國約四成的産能;2024年,全省備案微短劇超5000部,其中557部作品共1465次躋身全國短劇熱力榜。鄭州打造“微短劇之都”的願景,正加速照進現實。
鄭州如何躍升為全國微短劇拍攝重鎮?這股熱潮為河南注入了怎樣的澎湃動能?這個新興風口又擁有多強的生命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期深入河南多個影視基地,對話一線從業者,探尋中原微短劇的“熱力密碼”。
7月5日,鄭州航空港區的聚美空港豎屏電影基地,導演的指令聲此起彼伏:“切鏡,換女主特寫”“好,下一個場景”……一部短劇從開機到殺青,短的2至3天,長則5至7天,這裡的工作節奏快得令人眼花繚亂。
“場地還有檔期嗎?能不能協調一下,我們就拍4個小時!”一大早,鄭州製片人周春序的電話就響個不停,她正為兩部新劇找場地焦頭爛額。“今年鄭州場地面積、演員數量翻倍增長,可還是跟不上劇組的井噴需求。”周春序坦言,每部短劇籌備期,各個劇組“搶場地、搶人手”已成常態。
聚美基地的現狀,正是這番話的最好注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預約已排到十天后,每天接待8—9個劇組。”這座由閒置産業園區改造的基地建成近一年來,已産出近500部微短劇,成為河南産量最大、置景最優的拍攝樞紐之一。
作為微短劇界的“新晉頂流”,鄭州已悄然崛起為中國的“豎屏之城”。這股中原引力,正強力吸附著全國影視資源的“候鳥群”。
推開鄭州市中牟新區鯤鵬小鎮一間攝影棚的門,迎面撞見正大聲調度現場的重慶籍導演天浩。這位曾輾轉于橫店片場、闖蕩過北京電影節的新銳導演,嗅到影視行業風向“劇”變,今年果斷調轉航向投身豎屏快節奏戰場。經同行力薦赴鄭州考察後,天浩當即率核心團隊“揮師”中原,將鏡頭對準鄭州“豎店”。
“在別個地方拍豪門戲,不少場景得跨區域租,轉場就是高預算。在這兒?”天浩想起不久前在鄭州勘景,“遍地是劇組”“天天出作品”的場面讓他震撼,“樓下是‘莊園宴會廳’,隔壁棚是‘ICU病房’,電梯直達‘總裁辦公室’,還提供設備器材租賃,配套盒飯、群演和住宿——全産業鏈都塞進一個園區了。”他到鄭拍攝的首部短劇比原計劃提前兩天殺青,省下的錢全砸在了後期特效上。
這並非孤例。看中鄭州發展、看好河南潛力,“俊男靚女”紛紛用腳投票、奔赴中原。比如“95後”演員陳金溪——“在鄭州,主角的日薪能從2000元到1萬元不等,有一定表演基礎的配角也能拿到800元到1500元。更重要的是,這裡拍攝機會更多、離家又近,這都是很有吸引力的。”這位“北漂”回來的洛陽姑娘在鄭州拍了幾部戲以後,就準備簽約一家演藝公司,長期紮根河南。
河南何以成為這場影視人“大遷徙”的目的地?在業內專家看來,這背後是産業邏輯的深刻變遷——輕量化生産、短週期迭代、強流量變現的微短劇特性,與鄭州突出的區位樞紐、顯著的成本洼地、豐厚的人力儲備、多元的場景資源等精準契合。本土團隊加速成長,外來力量加碼佈局,共同在這片熱土上激蕩起前所未有的産業動能。
“當整個行業都在尋找新引擎時,鄭州‘豎店’提供了關鍵燃料。”鄭州光速引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理人、導演陳朦的比喻一針見血,“大家追逐的,是一個能點燃‘光速引擎’並充滿無限可能的産業新大陸。”
微短劇中“重生”“穿越”是主角逆襲的經典橋段。現實中,河南創業者們正用同樣邏輯,寫下一部“産業重生實錄”——盤活閒置資源、打通上下游鏈條、重塑經濟生態。
走進鄭州高新區的鄭州天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會議室里正上演“職場風雲”“商戰對決”等戲碼。“這既是辦公區,也是短劇拍攝場,負一樓還有4000平方米的道具庫。”該企業負責人劉夢琛介紹,三年間,公司從靠網文訂閱生存,到轉型月産80部短劇頻登行業榜單,如今實現從IP開發到製作發行全鏈條掌控,年産值破10億元,旗下“心動短劇”播出平臺用戶達200萬,正計劃進軍海外市場。
天橋短劇的“重生”軌跡,正是河南微短劇産業蓬勃躍動的縮影。記者發現,不少微短劇企業負責人來自廣告、婚慶、攝影等跨界領域。當廢棄廠房在鏡頭裏“變身”為豪門客廳,當偏遠鄉鎮因劇組雲集重獲生機,中原大地正裂變出一條奔涌的影視新動脈。
在新鄭市郭店鎮,木馬微短劇拍攝基地運營方、河南芊娛芊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指著預約表感慨:“曾經這裡灰塵積了半寸厚,如今日租金3000元仍搶破頭!”
當基地的燈光亮起,經濟的活水也隨之涌向周邊村莊——在臨近的張辛莊村,72歲的李大爺放下鋤頭化身“專業群演”,日薪150元;王阿姨的保潔隊專攻片場清潔,月均增收4000元;還有人在自家房舍前挂起“劇組民宿”燈牌……“攝影機一開,撬動的是整條産業鏈,餐飲、住宿、運輸全‘活’了!”周春序説。
河南微短劇“産業重生”絕非偶然——
始於性價比。河南省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場地租賃、人力成本較低,鄭州及周邊都市題材拍攝場景集中完備,同時人才儲備充足,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網絡文學資源豐富。這些綜合優勢疊加,吸引從業者自發集聚,企業扎堆入駐,好口碑裂變式傳播,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
成于規模化。全省超千家微短劇企業、14家規模化拍攝基地、日均近百個劇組運轉,吸納固定從業人員超5萬人,形成“十分鐘找齊燈光組,一小時調撥百套戲服”的集群效應。更引人注目的是産業噴薄的“青春勢能”:超70%從業者為30歲以下青年,核心工種月薪輕鬆破萬元。
盛于産業鏈。目前,河南微短劇已構建從劇本創作、現場拍攝,到後期剪輯製作、上線宣發、海外發行的完整産業鏈,閉環生態讓“單打獨鬥”升級為“軍團作戰”。這不僅提升了製作效率,也推動內容品質的飛躍。從業者在各個環節中緊密協作,創意與技術相互碰撞,催生出一批批精品短劇。
這種“集群化”優勢,也是政策引導和市場響應共同作用的結果。2025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鄭州打造微短劇創作之都”,省委宣傳部將“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列入2025年工作要點。省廣播電視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統籌推進,指導鼓勵各地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鄭州市率先出臺有關意見,從劇本創作、取景拍攝、精品獎勵、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為新業態蓬勃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今年4月,登封市印發相關方案,借助“天地之中”“少林功夫”等品牌優勢,設立獎優機制,壯大産業規模。新鄉市平原示範區則從企業入駐、舉辦活動、取景拍攝等方面出臺一系列獎勵補貼措施,支持微短劇産業發展。
河南微短劇産業的“加速度”令人矚目。另一方面,當同質化、荒誕劇情屢遭詬病,當各大資本巨頭強勢入局,當消費由充值為主向“免費+付費”轉變,今年的微短劇市場更顯“百舸爭流”。新形勢下,河南又該有何種作為?
從“流量狂歡”轉向“價值沉澱”——
微短劇本質上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消費”的産物。然而,“15秒必轉折,結尾必留懸念”的劇情範式,讓用戶在“流量狂歡”後産生嚴重的“爽疲勞”。如何讓這一新興藝術形式真正沉澱文化價值,成為業界必須跨越的門檻。
令人欣慰的是,政策引導與市場自覺正推動行業轉向。在業內資深人士看來,微短劇同樣承擔著以藝養心、以文鑄魂的功能,精品化是生存和發展的唯一齣路。通過行業主管部門的有效治理和引導,2024年以來,我省精品微短劇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嘗試探索到佳作頻出的加速發展歷程,《又見鸞鳥起舞時》《“洛”花如有意》等多部微短劇入選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推薦劇目。
從“野蠻生長”邁向“可持續賽道”——
微短劇商業潛力無窮,變現模式更加多元。在河南,製作方正告別“賺快錢”思維,轉向專業化、工業化的成熟製作模式,推動微短劇從現象級風口向可持續賽道轉型。
一夜成名影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玉龍正謀劃在中原腹地落地一座古裝影視基地,補全河南微短劇産業鏈的關鍵拼圖。“古裝題材仍是流量富礦,關鍵是以産業思維激活歷史資源。”李玉龍説,若以洛陽為古裝樞紐,串聯開封宋文化場景,再嫁接鄭州、西安高校的影視人才庫——120分鐘高鐵圈內,將崛起一個“古裝短劇黃金拍攝圈”。
河南高校也正以“專業重塑”與“小學期實戰”雙軌並進,深度嵌入這條新興産業鏈。比如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已率先構建“産業導師駐校+真實項目進課堂+企業標準融課程”的全鏈條培養體系,一條從課堂直通片場的人才高速路正在中原鋪就。
告別“惡性競爭”呼籲“總部基地”——
與龐大的産業規模不相匹配的是,鄭州尚未形成集約化、高標準的微短劇總部基地,導致資源分散、效率受限,惡性競爭、價格內卷,難以進一步鞏固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一個鮮明的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大批來自橫店、北京、成都等地的創作者、投資者與技術人才紛至遝來;另一方面北京、杭州、成都等紛紛出臺政策,大力扶持微短劇産業,到河南搶奪優質企業和人才資源,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和産業升級需求,鄭州乃至整個河南,亟需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在國有城投平臺的主導下,聯合市場主體共建微短劇總部基地,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河南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周健認為,唯有通過資源整合與能級躍升,推動多業態融合與國際化發展,才能將行業從無序競爭拉向健康軌道,使微短劇真正成為文化消費新引擎、城市品牌升級與文旅融合的強力支點。
“短劇不會是一陣風。”受訪者紛紛達成共識:“豎店”的未來在於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生態圈——以政策精準滴灌扶持精品,以科技賦能驅動創新,以深厚文脈滋養獨特IP,以完善鏈條吸引高端人才。
當“人人皆演員,處處是場景”的活力,與對品質的堅守、對規則的敬畏相結合,鄭州這座“豎屏之都”方能真正從“跑得快”走向“走得遠”,讓“河南故事”不僅刷屏,更能深入人心、贏得口碑、創造長久價值。(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宋敏 王歌)
短評>>>>>>>>
微短劇賦能大市場
□趙志疆
短小精悍、爽點密集、單集時長60秒至10分鐘,微短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據越來越多“豎屏”用戶的碎片時間,並掀起新一輪付費點播熱潮。2025年,微短劇全面覆蓋從Z世代到銀發族的全年齡段用戶。截至6月,全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96億,佔網民總數近七成。
目前,微短劇的市場規模已全面超越電影票房,與長視頻、院線電影共同構成了中國三大主流視聽支柱。2025年上半年已創造約64.7萬個就業崗位,行業呈現年輕化、靈活化、多元化趨勢。隨著“微短劇+”戰略全面展開,短劇跨界聯動非遺、文旅、科普、普法、商業IP等多領域,積極拓寬內容生態邊界,提升産業鏈的協作深度,行業競爭已經從“流量戰”走向“內容戰”,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
鄭州市文旅部門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共有3194部微短劇上線播出,203部登上全國短劇熱力榜,市場規模達23億元。2024年10月,鄭州市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網絡微短劇産業高品質發展扶持政策的意見》,明確提出“爭取到2027年,將鄭州打造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微短劇創作之都’,全市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100億元”。
打造“微短劇創作之都”,鄭州的底氣在哪?作為全國重要交通樞紐,鄭州的區位優勢顯著,人員往來與物資運輸高效便捷,為微短劇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作為八大古都之一,鄭州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無論是展現古代傳奇,還是體現傳統文化與現代都市的碰撞,都能為微短劇注入獨特魅力。
憑藉豐富的拍攝場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旺盛的創作活力,鄭州已迅速崛起為全國微短劇製作重要基地。4月16日,“文脈千年·劇説鄭州”網絡微短劇劇本徵集活動在鄭州啟動。6月18日,第三屆鄭州全球微短劇産業生態大會開幕,吸引國內外300余家影視及微短劇行業領軍企業參與,共商行業未來。推動結構升級、實現精品化、講好中國故事,微短劇正在悄然實現著從流量工具到內容引擎的華麗轉身,以“微短劇+”賦能千行百業,是一篇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大文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