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行進中國|中原大地的“雙城”故事
中原大地正在崛起兩座“新城”。
翻開地圖,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東新區,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如鳥之雙翼。“十四五”期間,“雙翅”振飛,帶動全省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
南部,日漸成熟的“航空新城”,帶動內陸河南,開放步伐不斷加快。2024年,鄭州航空港區進出口總值4094.42億元,佔河南半壁江山。今年一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60.2%。在這裡,一條跑道通藍天,“空鐵陸海”聯運,上演著買賣全球的中國故事。
北部,河南省委重磅“落子”,覆蓋鄭東新區全域的中原科技城拔地而起。4年間,集聚35個國家級平臺,培育超2.6萬家科創企業。日漸崛起的“科創新城”,立足鄭州,輻射全省,成為河南高品質發展的創新策源地。
當飛機引擎的轟鳴與實驗室儀器的微響交織,“雙城”故事正成為出彩中原最動人的篇章。
海關工作人員對貨物進行查驗。人民網 霍亞平攝
一條跑道通藍天 “航空新城”聯通全球
挪威當地時間6月11日下午四點半,400箱帝王蟹被裝入航班恒溫貨艙,帶著-2℃的海水寒氣飛往中國。8.5個小時後,航班落地鄭州。當貨艙門緩緩升起,帝王蟹仍在輕輕划動螯足。“昨日北歐深海,今日中國餐桌”的速度,刷新生鮮運輸紀錄。
一隻帝王蟹的跨洋之旅,勾勒出一條“全球—鄭州—全國”的貿易軌跡,折射著河南買賣全球的澎湃活力。手機零配件、單晶矽片等一批批“中國製造”從這裡飛往全球;生鮮水果、母嬰用品等全球好物又從這裡送達國內消費者手中。
十幾年前,鄭州航空港區所處區域還是棗林廣布、沙地起伏的無名小鎮。從不足20平方公里的小鎮,蛻變為區域面積747平方公里、人口90萬的現代化航空新城。秘密何在?
答案是開放,堅定不移地持續開放。
機場裝卸區貨物運輸一片繁忙。人民網 霍亞平攝
盛夏時節,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迎來旺季。平均每天有超500架次客機、70余架次貨機抵離,高峰期每2分鐘就有一架貨機起降。以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為引領,鄭州航空港常態化運營8條洲際貨運航線,覆蓋歐美亞3洲24個國家100多個城市。
“之前港區做航空貨代的只有三五家,如今已有數百家。以前進口帝王蟹要多程轉運,現在直航,時間大幅縮短,鮮活度提升30%,訂單量穩步攀升。”鄭州邦達天原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機場操作部負責人趙夢佼感慨道,這折射出航空貨運樞紐的能級躍升。
不止一條跑道。“空鐵陸海”聯運,鄭州航空港區形成了24小時通達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物流能力。以此為基礎,這裡成為全國跨境電商進口美粧、保健品及母嬰用品的重要集散地,形成了完整的跨境電商産業鏈。短短9年,跨境電商業務增長了222倍。
不止一座城。作為我國第一個、目前唯一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航空港肩負著擴大內陸地區高水準對外開放的使命,輻射帶動中原大地上的“小夥伴”一起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
河南許昌被譽為“世界假發之都”,産品佔據全球假發市場約48%的份額,銷往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總值約200億元。
“過去,我們的産品要運到沿海港口輾轉出境,物流成本高,運輸週期長,現在好了,我們打‘飛的’。”許昌富鑫發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吳莉説,這幾年鄭州航空港跨境電商包機日漸成熟,一頂頂假發搭上國際直飛航班,3—5天就能送到全球買家手中。
從鄭州出發,“河南製造”有N多種走出國門的方式。“十四五”以來,依託“空中絲綢之路”,鄭州航空港加快多式聯運建設,為豫企出海提供了“空鐵聯運”“空空中轉”“公鐵聯運”等越來越多的“排列組合”。
新鄭國際機場30公里外的國際陸港片區,搭載260余輛新能源汽車的“鋼鐵駝隊”緩緩駛出,它們將通過“海鐵聯運”模式,經上海港出口至巴西。
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河南正以交通樞紐的方式加快開放。2025年前5個月,河南外貿進出口總值達3430億元,同比增長27%,規模創歷年同期新高。外貿增速居全國第3位、中部第1位。
工作人員調試機器人産品。人民網 霍亞平攝
一張藍圖繪到底 “科創之城”華麗蝶變
6月9日,由中豫具身智慧實驗室與卓益得機器人聯合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行者二號”在京東商城正式亮相,頗受追捧。
“‘行者二號’有工業配送、AI語音識別等功能,能在複雜現實環境中替代或輔助人類執行多樣化、高難度任務。”實驗室執行主任李清都介紹。聰明又逼真的人形機器人,正是中原科技城最新科研成果之一。
創新一直是河南的短板。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創新平臺,樣樣都缺。科技投入強度、科技活動産出等指標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這個短板在高品質發展時期,尤為致命。
“不成創新高地,就成發展洼地”,河南省認準“華山一條路”,破局創新。2021年,河南省委高標準謀劃,把鄭東新區全域260平方公里當作全省創新策源地,建設一座全新的中原科技城。
在這裡,河南省科學院專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中原科技城提供發展空間、公共服務,城院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中原科技城鳥瞰圖。李哲卓攝
幾年耕耘,中原科技城錨定“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世界一流科技城”目標,迎來快速發展——
落地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工程、高能物理研究中心2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3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北京大學、哈工大等4家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培育出664家高新技術企業、1300多家科技型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4100余名,創新要素集聚,創新生態初現。
風景秀麗的北龍湖畔,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坐落於此。“這裡以前可是‘地王’,給了一流大學地方研究院,可見河南的誠意。”院長劉銘輝説,來豫3年多,在省市校支持下,研究院圍繞河南優勢産業佈局研究方向和團隊,建設13個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人才引育等平臺,承擔國家、地方科研項目近300項。累計招引200余名科研人才,培養新工科方向碩博研究生1700余人。
“除了引育、培養河南急需的各類型高層次人才,我們還把創新成果實實在在轉化到地方。”劉銘輝説,研究院完成成果轉化70余項,孵化科技企業近50家。首批驗證項目中的河南碳真芯材科技有限公司已獲5000萬元投資,投後估值6億元。
在蘭考縣,當地的首個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玉蘭香蜜瓜,遇到種植困境:全縣3萬畝瓜田年殘留120噸塑膠地膜,致土壤板結鹽鹼化。白色污染與土壤退化形成惡性循環,品質、畝産都受影響。
危機之下,當地求助中原科技城,哈工大鄭州研究院“揭榜”。經過研究,科研團隊提出與蘭考共同打造以紙地膜和腐殖酸有機肥為主的循環農業示範項目。紙地膜以秸稈為原料,90天可降解,能改良土壤;腐殖酸肥料利用農作物廢棄物,可修復鹽鹼地。
瓜農李永健的試驗田內,科技的魔力正在顯現。使用紙地膜的地塊雜草少,使用了植物源腐殖酸肥料的蜜瓜苗,肉眼可見的根莖粗壯,長勢更好。
“以前老擔心新技術沒效果,還費錢。還是咱見識短了,今年蜜瓜産量翻了快一番,哈哈。”李永健笑著説。
研發在鄭州,轉化在全省。一座中原科技城,激活全省創新一池春水。河南省科學院探索“院地合作”發展模式,在鄭州佈局中原量子谷、新材料創新基地,在焦作、洛陽等地建設沁陽科創園、中原美谷等多家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對外承接科技成果的中試放大任務,對內孵化培育科技型企業;上海交通大學與平煤神馬共同開發硅烷法多晶硅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推動平煤神馬旗下硅烷科技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成為“氫硅”材料第一股。
今年一季度,中原科技城成績亮眼。中原量子谷公開20項發明專利;超聚變研發中心及總部基地投用,富士康新事業總部及研發中心開工;77個重點項目簽約,總投資超500億元。在全國348個同類科技城中,中原科技城2024年已位列第15位,河南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愈發顯著。
以中原科技城為創新引領,以鄭州航空港為開放龍頭,河南用“雙城故事”,推動內陸腹地邁向開放高地,讓傳統製造走向“智變”産業。這片古老的大地,正張開創新與開放的雙翼,奮力高翔。(張玉珂、郭健、徐馳、尚明楨、楊曉娜、慎志遠、王佩、宋芳鑫、霍亞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