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流金 攝影 張光明
初秋時節,信陽市商城縣李集鄉何樓村鬥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再生稻田裏,金黃稻浪翻涌,數臺聯合收割機穿梭作業,伴隨轟鳴聲響,飽滿的稻粒不斷涌入儲糧倉。
“8月初就開鐮了,受高溫影響,比去年早了整整十天!”“90後”新農人何建強擦去額頭汗珠,指著身後連片的千畝稻田算著“效益賬”:再生稻跟傳統單季稻相比,不僅收益明顯提升,還能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既守護了生態,又保證了大米品質。
聯合收割機開展收割作業 攝影 洪蘭
而在20余公里外的鄢崗鎮曹寨村,同樣沉浸在豐收喜悅中。村黨支部書記、再生稻試種大戶曹啟銅,手握沉甸甸的稻穗笑意滿面:“今年頭茬畝産突破1300斤,加上二茬,全年畝産預計超1800斤。目前,我們村再生稻已達3800余畝。”從最初帶頭試種到牽頭成立合作社,再到註冊“豫春河”商標、添置加工設備,曹啟銅一步步帶動90多戶農戶踏上了再生稻種植的增收路。
顆粒歸倉 攝影 洪蘭
再生稻“一季種植,兩季收穫”的核心優勢,是其得到快速推廣的關鍵。頭茬稻收割後,農戶無需重新播種育秧,利用稻樁休眠芽經科學管理即可再收一季,大幅節省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從2014年試種40畝,到2025年達18萬畝,商城縣再生稻種植面積增長近4500倍,增産超3億斤,已從一項農業實用技術升級為帶動縣域經濟的綠色循環産業。
農技服務走進田間地頭 攝影 洪蘭
為此,商城縣打出了一套“技術+規模+品牌”組合拳,為産業發展保駕護航。技術服務上,該縣組建優質稻米專家技術團隊,由3名正高級農技推廣研究員帶頭、95名農業科技人才分片包聯鄉鎮,關鍵農時季節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戶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到位率超80%。2024年以來,商城已開展技術培訓40余場,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近千人次;編制的《再生稻生産技術規範》等規程,更是成為農戶們離不開的“種植寶典”。
規模發展上,商城縣篩選出“桃優香佔”“隆晶優1212”兩個優質品種,通過涉農補貼引導農戶種植,良種推廣應用率超 60%;按照“承包權不變、經營權連片”原則,由村集體流轉土地或新型經營主體託管,讓零散地塊連成“萬畝田”。目前全縣已建成19個再生稻示範基地,8個鄉鎮實現萬畝以上規模種植,15個村種植面積超2000畝,並輻射帶動4萬多戶農戶參與。
現代化加工設備 攝影 洪蘭
産銷對接與品牌建設上,商城縣更是精準發力。依託優質稻米産業協會,400余家生産經營主體、9家加工企業和80余家社會化服務組織抱團發展,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推動産業從“小散亂”向“特精優”轉型,解決農戶“賣糧難”問題;積極推廣“再生稻+麻鴨”“再生稻+小龍蝦”立體種養模式,為農戶開闢“再生稻+”的增收新路徑。2022年,鄢崗鎮獲評全省優質稻米“三品一標”基地,雙椿鋪鎮成功創建省級優質稻米産業強鎮。
豐收在望 攝影 胡廣才
此外,該縣還深化與河南農大、省市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建強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體系;將再生稻納入保險和信貸支持範圍,加大保險補貼力度,為經營主體打消後顧之憂。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1.2億元,專項用於産業規模經營獎補、基礎設施建設和品牌打造。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科技創新、優化品種結構、提升機械化水準等舉措,推動再生稻産業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邁進。”商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孝國表示。(文 洪蘭)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