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創領航開新局(奮進的河南 決勝“十四五”·焦作篇)

焦作漢河電纜有限公司生産線。 賈藍 攝

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中試基地。 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焦作産業技術研究院。 王夢夢 攝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電池生産基地。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創新驅動,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産業突破發展瓶頸、搶佔未來先機的“金鑰匙”。
2024年度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年度績效考核評價中,焦作市位居全國第三,再獲“優秀”格次。
《河南省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顯示,近五年來,焦作市科技創新水準位居全省前四。
“十四五”期間,為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建設具有焦作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焦作市握牢創新驅動這把“金鑰匙”,打造創新驅動示範城市,努力答好高品質發展答卷——
圍繞培育壯大“3+13+N”重點産業鏈群,將創新放在高品質發展的邏輯起點,匯聚創新人才,打造創新平臺,培育創新主體,以創新成果轉化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尤其是2024年以來,焦作市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全力鍛造新引擎,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
創新平臺,讓要素聚變
加快雲臺山實驗室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運行,推動多氟多氟基功能新材料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支持溫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建省重點實驗室,高標準建設懷川高科産業園,加快推進“智慧島”智慧園區、市級重點實驗室等載體建設……今年年初以來,焦作市持續打造創新平臺矩陣,構建類型多樣的創新平臺體系,“345”創新行動成效不斷顯現。
何為“345”創新行動?焦作市著力提升新材料、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3個千億級産業集群科技創新水準,健全完善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四位一體”創新體系,在推動高能級創新平臺有效運行、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園區、培育科創型種子企業、積極爭創省級高新區、金融支持科技創新5項工作上取得明顯進展。
“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政府支持、科企共贏”,集中試、成果轉化等於一體,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打造院地合作“沁陽模式”,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闖出一條新路。
該園區入駐的有機硅創新團隊與地方企業合作,研發的“有機硅熱轉印碳帶背涂”中試項目為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熱轉印碳帶核心技術的空白。
目前,該園區已經成為集應用研究、小試、中試、成果轉化、科技孵化于一體的綜合創新平臺,引進專家團隊32個,集聚創新人才176人,其中國家級、省級人才66人,轉化科技成果45項,制定行業標準3項。
省中試基地、省級産業研究院數量,焦作市均居全省前列。省創新聯合體實現零的突破,龍佰集團、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獲批組建河南省鈦鋯資源綠色利用創新聯合體、河南省氟基新材料及裝備創新聯合體。
通過校地合作、院地合作建設創新平臺,也是焦作市聚合創新要素的重要方式。
10月17日,焦作市政府與省中醫藥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揭牌河南省中醫藥科學院焦作基地。該基地將借助焦作市四大懷藥等優勢,開展科技創新,為焦作市生物醫藥産業科創園區新藥研發、産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2024年以來,焦作市政府還與神農種業實驗室、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焦作)、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溫縣)試驗站,強化種業科研攻關,加快成果落地轉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河南省醫學科學院焦作基地揭牌,目標是院地攜手打造集醫、教、研、産、資于一體的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平臺的專業園區,助力生物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
統計顯示,2024年,焦作市財政科技支出14.54億元,同比增長61.7%,增速居全省第一。
打造新高地,産出新成果,創新平臺已成為貫通研發、孵化、轉化、投融資服務的關鍵鏈條。
創新主體,讓活力奔涌
今年上半年,焦作市新認定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總數居全省第5位。
科技創新,需要企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迸發出創新活力。
企業出題、高校解題、聯合攻關。今年3月,作為全球鈦産業領軍企業,龍佰集團啟動第一批“揭榜挂帥”項目,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以及河南省科學院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22個課題組,聚焦高性能鈦白粉、固態電解質、鋯鉿金屬等關鍵技術科研開發。
龍佰集團自身的科研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鈦白粉、海綿鈦兩大主導産品的技術研發上碩果纍纍:成功突破大型沸騰氯化、攀西鈦礦升級轉化氯化原料、航空用轉子級海綿鈦製備等三大“卡脖子”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壟斷,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首創硫氯耦合、硫鐵鈦聯産法、鈦鋰耦合三大綠色清潔製造技術,深度重塑全球鈦産業的競爭格局,為中國鈦産業在國際市場贏得了更充分的話語權。
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焦作市企業萬馬奔騰,活力奔涌。
焦作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焦作市現有河南省“瞪羚”企業40家、數量居全省第4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家、數量居全省第4位,河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52家、數量居全省第5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22家,數量居全省第6位,形成了以創新龍頭企業、“瞪羚”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幹,科創型種子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百花齊放的創新主體格局。
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焦作市健全“産業立題、企業出題、人才答題、科技解題”協同機制,支持中原內配、大咖國際等骨幹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整合要素資源、開展協同攻關,讓企業在産品研發、技術創新中挑大梁、當主角。
在深入開展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中,焦作市2025年的目標是凈增3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入庫80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科技創新,需要政府與企業協同發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政府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助推器。
2025年,焦作市研究制定了《焦作市科創型種子企業賦能提升行動方案》,為科創型種子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提供5項精準賦能。
培育科創型種子企業的具體路徑有四種: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篩選一批;圍繞主導産業,在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綠色食品、現代農業等領域,招引一批;圍繞骨幹企業,在新産品開發、産業鏈延伸等方面衍生一批;圍繞高校院所,在成熟科技成果轉化中培育一批。
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在懷川大地蔚然成風,為科創型種子企業精準賦能。
今年,焦作市已新增入庫科創型種子企業12家;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後備庫,入庫有發展潛力企業20家;建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梳理擬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70余家,擬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50余家。
創新成果,讓産業向新
創新之花,結出産業之果。産業鏈群轉型升級,打造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今年上半年,焦作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4.3億元,同比增長116%,總量居全省第6位。
新能源材料産業鏈群,近年來在焦作市發展呈異軍突起之勢。科技創新,是推動産業鏈補鏈延鏈的關鍵。
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製造産業集群創成國家創新型産業集群。進入多氟多新能源電池的智慧生産車間,機械臂高效運轉,精準抓取一支支銀色圓柱電池。每天,超過20萬支氟芯大圓柱電池從這裡下線,走向全球新能源市場。
據介紹,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從鋰電池電解液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鋰出發,大踏步進入鋰電池領域。
由多氟多牽頭組建的河南省氟基新材料産業技術研究院,利用核心技術構建多氟多的競爭優勢。全新的CTC(電芯到底盤)結構,獨特的電解質添加劑配方,顯著提升多氟多大圓柱電池在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能量密度較上一代提升15%。
核心技術攻關,在焦作市捷報頻傳。智慧感測器和半導體産業取得突破,新一代蝕刻氣體製備與純化技術成功落地,電子級硅烷生産工藝處於國際先進水準;積體電路用超凈高純含氟濕電子化學品開發項目,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相關産品已應用到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國際知名半導體企業。
作為紮根焦作的老牌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學參與的“高性能銅及貴金屬絲線關鍵製備加工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推動我國銅及貴金屬絲線材製造水準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重大科技項目建設推進有力。焦作市13個項目納入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庫管理,1項省重大科技專項通過省科技廳驗收,2項省重大科技專項正常推進。納米磷酸鐵的比表面積穩定調控、高比容量硬碳負極材料製備等關鍵技術難題得到解決。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五年來,焦作市深入實施“焦作英才計劃”,人才引育更加有力、有效。
今年以來,焦作市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4297人;全市入選中原英才計劃(育才系列)人選總數達27人;新增7家省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數量居全省第3位。
與此同時,焦作市落實科技創新獎勵政策,獎勵一批國家高企、中原英才、中試基地等創新事項,營造激勵創新創業的濃厚社會氛圍。今年,全市獎勵事項金額預計達4000萬元以上,其中市財政支出1000萬元以上。
科技創新的偉力,正在懷川大地推動産業體系優化、比較優勢重構、鏈群能級躍升、生態圈層壯大。(記者 樊霞 姚廣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