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動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創新,建設高效穩健 富有活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農村正處於經濟轉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基礎和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對農村金融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
一是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服務,促進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今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是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徑,需要農村金融機構針對中低收入農戶的現實需求,積極創新産品和服務方式,加強基礎工作,在有效控制信用風險的前提下加大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
二是支持農業生産方式轉型,促進農業現代化。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4.7億畝耕地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有4.4億畝土地實現了流轉;全國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已有300多萬家,2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有87萬家,註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8萬家,各類産業化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萬家。隨著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農村信貸需求無論是面上還是點上,也無論是總量規模還是個體規模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信貸産品及其風控模式已很難適應,需要加快業務模式創新。
三是服務城鎮化和農村産業融合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農民向市民的轉型加快,需要金融機構為之提供經營、消費方面的服務和支持。同時,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農村産業鏈延長和價值鏈提升,也需要農村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
四是提供綜合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民共同發展是其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農民增收的關鍵在於提升技術水準,降低農業風險,提高市場議價能力。這就需要農村金融機構通過拓展服務領域、跨行業合作等方式,在技術諮詢、市場開拓、品牌塑造、加工銷售多個環節為“三農”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面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我們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框架的頂層設計,推動農村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創新支農機制,建設高效、穩健、富有活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過去十多年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在模式創新、服務體系、風險控制方面取得很大成效,但在服務機制、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等方面尚不適應當前的新要求和新任務。面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和新的服務需求,特別是在大中型銀行拓展農村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村金融機構面臨利差縮小和客戶流失壓力的情況下,農村金融機構必須加快改革創新,不斷提升競爭力和服務能力,為“三農”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一是創新支農服務模式,提高專業化服務能力。只有培育專業化服務能力,貼近“三農”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配套服務,才能形成良性成長和誠信有加的客戶群體和比較優勢。農信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通過提供農戶小額信貸、農業技術、農産品行銷等綜合服務,更好適應農戶需求升級。要發揮省聯社組織優勢,支持和鼓勵農信社牢固樹立為“三農”服務的宗旨意識,積極整合農業技術和農産品銷售等人才、渠道和資源,促進基層農信社更好服務“三農”,使支農服務更接地氣。同時,要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供銷合作社的服務,通過互補合作,發揮這三類合作組織在資源整合、信用信息獲取、債務管理處置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二是探索有效的風險控制模式,防範金融風險。由於農業的先天弱質特性,農村金融服務的風險控制難度很大。特別是在經濟運行下行期,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的小微企業經營環境惡化,償債能力下降,導致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資産品質惡化。2015年末農信社的不良率為4.3%,遠高於行業平均1.7%的不良貸款率。如何更有效地識別客戶還貸能力,從源頭上降低信用風險,是中小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重要課題。通過綜合實施微貸技術、“三農”扶持政策、專業化服務、跨行業協同等創新,有助於改變依賴抵押擔保的傳統風控模式,取得更好的風控效果。三是深化改革提升效率,妥善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推進利率市場化是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但也給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帶來競爭壓力。據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小銀行在利率市場化之後,其數量往往明顯減少。原因在於,小銀行難以通過規模化分攤信息化建設等剛性成本,同時小銀行在利率定價方面又受大銀行主導,難以緩解利差縮小帶來的壓力。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由於其主要依賴存貸業務,面向客戶單一,定價能力較差,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明顯處於不利地位。需要及時調整盈利模式,提升定價能力和成本效率。同時,農村金融機構要主動推進內部整合和組織架構調整,加快流程改造,改革不適應新形勢的體制機制,努力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
四是推進協同創新,整合提升價值鏈。面對農戶需求升級、市場競爭加劇的新形勢,農信社等中小農村金融機構既要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又要提高服務效率。為此需要加強各方分工合作,加強協同,發揮各自優勢創新支農服務。通過共享資源、銜接業務、分擔或對衝風險,提高整體市場競爭力。
目前國內有一些地方正在積極探索跨業、跨部門協同。例如基層政府為中低收入農戶貸款提供風險補償並參與貸後管理,帶動農戶脫貧;保險公司、期貨公司、期貨交易所、銀行、農民合作社等組織之間進行合作,“期貨+農民合作社”“期貨+保險”“流通企業+農民”等模式。從未來發展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産業融合趨勢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産品,涉及信貸、保險、期貨、證券、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諸多方面;另一方面需要沿農村産業鏈提供配套服務,支持農業經營主體拓展農産品加工、農産品行銷、農村旅遊觀光等業務,向價值鏈高端拓展。這些均需要中小農村金融機構與相關行業的服務主體合作,聯手提供服務。這些做法值得關注,應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同時吸取教訓,完善政策,推進跨業跨部門協同的深化。
五是加強金融科技支持,用好用活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正在農村金融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金融科技可以在三方面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支持:其一,擴大業務覆蓋面,促進服務創新,增加業務收入;其二,通過電子化替代減少人力成本支出,提高業務效率;其三,通過量化模型、大數據技術等途徑提高風險控制能力。未來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將更趨激烈,需要金融科技及時跟進,發揮聯繫紐帶、服務平臺和管理決策支撐等功能,支持中小農村金融機構提升服務、降低成本、控制風險和提高效率。
〔本文摘自李偉主任2016年10月30日在中國地方金融二十次論壇(2016)上的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