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互聯網金融頻道報道(記者 許煬):不知從何時起,互聯網金融行業颳起了一陣“金融科技”風,各家平臺仿佛從一夜間就開始強調自己的“科技”屬性,給自己貼上“Fintech”的標簽,業內已經顯現不提“Fintech”都不好意思出門見人的景象了。
“炒概念”歸“炒概念”,這可以成為行銷的手段,但是互聯網金融説到底,它的本質還是金融,互聯網金平臺一味的用“金融科技”來包裝自己,不過就是想顯得自己高端又專業,但是實際上,很多打著“金融科技”旗號的平臺實質上既不“金融”也不怎麼“科技”。
金融的門檻不低,科技的門檻也不低,“金融+科技”的門檻更應該是比前兩者都要高的,但是行業目前的狀況是無論平臺大小如何、實力如何,大部分都在説“金融科技”,這不免是一種有違常識的現象。
金融創新要靠規制 行業切勿忽視“常識”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各産業領域的深度融合,金融領域也颳起互聯網大風,涌現了一批互聯網金融企業,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金融的應用層面引領了一系列創新。在近日召開的2017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論壇暨第四屆普惠金融論壇上,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全球金融和市場業務線東亞太平洋地區首席技術援助官員賴金昌指出金融的創新從歷史上看很少主要是靠技術實現的,真正有生命力的金融創新的出現是源於理論的創新,以及規制的創立和進步。例如像現代股票市場的形成、PPP的融資方式都是主要靠規制來實現的,這其中也會有ICT技術和應用,但技術和應用只是若干元素中的一種。
賴金昌同時指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不能忽視“常識”,他拿大數據徵信作為例子,指出市場上的大多數“大數據徵信”的概念都是“偽命題”。“目前在世界上沒有一家正規的徵信機構説在做互聯網徵信或大數據徵信, 因為大數據或互聯網數據不符合徵信的基本要求。不是説這些數據一定不能夠為徵信所用,可能會有極少數的,比如有準確的數據源提供的結構化的數據,這種數據是可以的。 徵信是信貸市場最頂端的、讓所有信貸機構共同參與的信用信息分享平臺, 能夠分享的東西是有限的、靠譜的,解決的是基本信息問題,如借款人的身份識別、總負債水準和全面信貸表現,解決匯總和匹配問題,不解決信貸機構的所有數據需求,這就是常識。”
嚴控科技金融風險 需認清其“金融”本質
金融行業本身就是個高風險的行業,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融合一方面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用戶體驗,另一方面也給金融風險的防控提出了新的難題和要求,如何在風險防控和效率與用戶體驗之間找到平衡,是各家金融類機構的需要平衡的首要問題。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人民財經高峰論壇上,民生銀行副行長林雲山表示作為商業銀行,即使是萬分之一風險,民生銀行也是不能容忍的,安全對於商業銀行來説是決定生死的。他指出近年來金融領域的風險違約事件,問題的發生都與新技術的應用無關,而是出在金融本質上,如果金融類機構無法把風險把控好,有再好的技術也沒有意義。
他建議業界反思一下近年來行業是否過於講究效率,而對安全沒有足夠的重視。他舉例指出中國在支付清算領域是全球頂尖的效率,但是在安全上做得很差,大多數國家最多只能做到T+0到賬,而在中國支付行為幾乎是瞬間實時到賬。他認為金融領域中的天平應該往安全上拐一拐,金融創新里也會存在一些“害人精”,天天打著“金融創新+客戶體驗”的旗號誤導金融消費者。“在金融風險的控制上,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基礎資産是有問題的,無論用什麼樣的高端技術,它都還是一個‘壞蛋’。”林雲山説道。
其實無論是叫互聯網金融還是科技金融,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每個行業都有行業的規律和常識,任何創新都不能忽視最基本的內容,否則,這樣的“創新”早晚要出問題,等到那個時候,就不會有太多人關注你到底是“互金”企業還是“金融科技”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