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IBM)宣佈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資産託管系統。此前,該系統已上線運行近3個月,完成了上百筆交易。這是區塊鏈技術首次落地于銀行核心業務系統。
區塊鏈技術是新近的熱門技術。但略顯尷尬的是,區塊鏈的研究熱,實踐冷:各種概念多如牛毛,相關研究連篇累牘,真正落地的應用卻比較少。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步,區塊鏈+金融將在應用領域實現更多突破。
無需仲介的信任
在金融業務中,證明“我是我”,與交易對手建立相互間的信任,是比較麻煩的事情。比如,傳統的託管業務往往需要資産委託方、資産管理方、資産託管方及投資顧問等多方參與。而且,各方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單筆交易金額又大,從提出投資建議到真正的投資操作,參與方經常要通過傳真、電話、郵件等方式審核、確認、協調,反復進行信用校驗,才能最終達成一致,費時費力。
換句話説,在傳統模式下,各參與方缺少一個共同信任的信息系統,無法在確保隱私性和安全性的同時,實現高效開放式合作,各種循環往復的繁冗確認過程不可避免。
而郵儲銀行推出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實現了信息的多方實時共享,免去了重復信用校驗的過程,能將原有業務環節縮短60%至80%,令信用交換更為高效。
效率提升的關鍵,就在於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和加密認證的屬性,可以確保交易雙方在快速共享必要信息的同時,實現賬戶信息安全。這為解決金融行業需要同時滿足開放性與安全性的難題,提供了理想方案。
那麼,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區塊鏈可以看作一個賬本,一個可以讓陌生人繞過仲介建立信任的賬本。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廣鋒分析,個體進行信息交流和價值交換,如網絡購物、銀行存取錢等行為時,會産生大量的數據與信息,由專門的第三方機構(銀行、支付寶等)或仲介來記錄和存儲。這些可信賴的第三方或仲介還會幫我們審核交易的真實性,構築雙方的信任。區塊鏈的出現,直接顛覆了“可信賴的第三方”的地位,讓人人都參與記賬和交易行為認證,從而繞開特定的獨立第三方記賬人,實現交易全民記賬。
具體到區塊鏈的基本原理就是:每一個區塊網絡的參與者都是一個節點,所有的節點都保存了一套完整且相同的賬本。賬本中記錄了全部歷史賬戶信息及交易信息,任何一個節點想要發起一個交易行為,都需要將交易行為信息傳遞到區塊網絡中的所有節點,確保保存于所有節點上的賬本都能準確更新並驗證這筆交易行為。
通俗地説,這是讓全世界為交易作證。
“如果有人試圖製造欺詐交易,它的節點信息將無法和網絡達成共識。因為,其賬本內容與大多數人的賬本不一致,故不會被大眾認可。”何廣鋒説。
華創證券分析師華中煒認為,區塊鏈通過去中心化的形式,實現了整個網絡內的自證明功能,而不是傳統上由中心化(如銀行、交易中心等)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統一的賬簿更新和驗證。也就是説,區塊鏈技術中,雙方無須第三方仲介授信,即可達成交易。
那些繞不過去的坎
借助區塊鏈技術,存儲、驗證等關鍵環節,都無需某個中心進行集中管理,交易各方的數據交換也無需以互信為基礎。由於網絡中的所有節點都可以扮演“監督者”的身份,任意兩個節點之間建立連接都不用擔心欺詐的問題。由此,信息可以作為資産非常方便地在沒有中心的狀態下快速轉移。這實際上解決了金融交易中的很多痛點。
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表示:“區塊鏈技術能夠低成本地解決金融活動中的信任難題,將為多方交易帶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信用的高效交換,具有推動金融業深刻變革的潛力。”
那麼,為什麼目前“區塊鏈+金融”實際落地的應用依然有限,甚至有人戲稱,區塊鏈是雷聲大,雨點小?
華中煒認為,區塊鏈技術目前仍處在萌芽階段。廣泛應用之前,其仍然面臨許多技術問題,如交易速度、確認流程及數據容量限制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字社會與區塊鏈實驗室主任蔡維德表示,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還無法滿足很多種金融交易的速度和規模要求。幾個國家的央行也對外宣稱,區塊鏈技術達不到央行系統的性能需求。“不是像某些人説的那樣,區塊鏈能一秒跑兩三百次交易,在金融領域就夠了。”蔡維德説。
除了技術性能有待提升,安全性能也仍有提升空間。由於區塊鏈在全網的共享屬性,以及採取分佈式記賬的方式,使得個人使用區塊鏈技術時,可能面臨隱私問題。
陽光保險助理總裁蘇文力認為,區塊鏈記錄了客戶的數據,需要確保客戶的隱私安全。現階段,區塊鏈基礎平臺在該方面仍有不足,一些數據被明碼存放,易被不良分子跟蹤分析。為此,一些區塊鏈應用開發者不將敏感數據放在區塊鏈上,確保客戶的利益不受損害。這也限制了一些非常適合採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場景應用。
最有希望的突破點
儘管目前並不完美,但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技術發展速度很快,可以預見,區塊鏈必在金融領域應用愈加廣泛。票據、清算等領域可能成為“區塊鏈+金融”應用的突破口。
國金證券分析師寧遠貴認為,區塊鏈發展初期主要在一些低頻次、數據量小、價值小以及無中心的金融領域進行嘗試,並率先在仲介較多的無中心領域,比如股權交易、票據以及貸款等實現突破。因為仲介使得交易成本提升,無中心讓區塊鏈的普及阻力大大降低。
招商證券分析師劉澤晶認為,區塊鏈目前尚處技術探索期,直接從中心化體制跳躍至完全的去中心化體制或將面臨安全和技術上的風險。短期內,實現區塊鏈的“有限去中心化應用”將成為較大的可能,例如銀行間的票據業務。
結合了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將帶來更加安全便捷的票據交易。數字票據可以實現票據價值傳遞的去仲介化,並防範偽造、賴賬等市場風險。在傳統票據交易中,票據仲介往往利用信息差進行撮合,區塊鏈技術則可以實現點對點交易。由於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和全網公開的特性,一旦交易,將不會存在賴賬現象,從而避免了紙票“一票多賣”等問題。
另外,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系統有分佈式的特點,系統搭建和數據存儲不需要中心伺服器,省去了中心應用和接入系統的開發成本,降低了傳統模式下系統的維護和優化成本。
支付清算是另一個可能的突破口。日前,瑞銀集團及英國的巴克萊銀行都在嘗試運用區塊鏈技術,以促進支付條件的完善。
當然,區塊鏈技術在支付清算上的應用也並非遙不可及。一些區塊鏈初創企業和合作機構已經提出一些全新的結算標準,比如,R3區塊鏈聯盟就已制定了可交互結算的標準。目前,全球已有超過40家大型銀行和金融集團加入R3,其中包括中國平安保險。
在支付領域,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在於它能夠避開繁雜的系統,在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間,創造更直接的付款流程。不管是境內轉賬還是跨境轉賬,這種方式都有著低價、迅速的特點,且無需中間手續費。
現階段,商業貿易交易清算支付都要借助於銀行。這種通過仲介交易的傳統方式,要經過開戶行、對手行、央行和境外銀行(代理行或本行境外分支機構)。在此過程中,每一個機構都擁有自身賬務系統,彼此之間需要建立代理關係,需要有授信額度;每筆交易需要在本銀行記錄,還要與交易對手進行清算和對賬等,導致交易速度慢、成本高。據統計,每年,因這些低效率問題,生態系統中的所有參與者共耗費1.6萬億美元。
劉澤晶表示,如果能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一套通用的分佈式銀行間金融交易協議,為用戶提供跨境、任意幣種實時支付清算服務,跨境支付將會變得便捷和成本低廉。
不過,專家們也提醒,區塊鏈應用的拓展也需要循序漸進。蘇文力表示,“只有帶給客戶全新價值體驗,區塊鏈的應用才會有成功機會”。現有集中化的商業解決方案已為民眾所熟悉,並能夠為客戶提供有效服務,如果不能為客戶帶來更多價值體驗,不要勉強將其改造為去中心的區塊鏈模式。(記者 張 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