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及其底層技術——區塊鏈技術以及分佈式記賬方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就在春節前夕,據媒體報道稱,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經測試成功。
早在一年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接受媒體專訪,就談及人民銀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討區塊鏈應用技術以及數字貨幣涉及的其他相關技術。
那麼,如果未來央行真的面向社會發行了數字貨幣,貨幣背後體現的經濟關係就會因此發生改變嗎?現在的貨幣理論會因此而顛覆嗎?人民幣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為代表的這一類虛擬貨幣有何差異?
比特幣能否取代紙幣?
比特幣自從2009年問世以來,引起了經濟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其顯著的特徵是去中心化,並且主要通過分佈式記賬方法維繫使用者之間的信任關係。所謂去中心化,就是不存在一個獨立的機構來發行這種貨幣。如果央行發行人民幣的數字貨幣,是否也需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與比特幣又有什麼差異?
眾所週知,比特幣的總量是2100萬個,所以比特幣成為投資者競相追逐買賣的對象,其價格的波動性非常明顯。用一種本身價格波動非常顯著的商品作為貨幣,這種商品顯然與貨幣所應該履行的職能不符。從這個角度分析,比特幣就不適合作為貨幣。
央行的一些專家認為中心化、彈性化和虛擬化發行是貨幣演進的趨勢,去中心化、無彈性的虛擬貨幣並沒有發展前途。如果將比特幣與人類歷史上的黃金(白銀)相比,比特幣的數量上限、去中心化的發行特徵與貨幣黃金的特徵非常類似,也可以視為互聯網時代下的商品貨幣(commodity currency)。貨幣黃金從人類貨幣歷史的舞台中退出,就表明這種無彈性的、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存在內生性障礙,退出人類歷史舞臺是一種必然。從黃金退出貨幣領域的歷史就可以判斷,比特幣這種數字貨幣不可能取代各國紙幣。
雖然有這些不足,但不妨礙央行借鑒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利用其無法偽造的特徵,去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如果是這樣,這種法定數字貨幣是更像比特幣?還是更像現實中電子貨幣呢?
法定數字貨幣將取代紙幣
電子貨幣是基於現有客戶的銀行賬戶,實現了賬戶內資金的電子化,常見的包括銀行卡、網銀等等;如果説法定數字貨幣和比特幣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和分佈式記賬方法産生的新型貨幣,那麼,以上三者存在哪些差異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第一,貨幣的資産和負債特徵;第二,是否存在去中心化的特徵。
從資産和負債的角度來看,電子貨幣是發行機構(如商業銀行)的負債,是持有者的資産;而比特幣具有和過去商品貨幣(金或銀)相同的性質,即它不是任何機構的負債,但是持有者的資産。對於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而言,它依然是持有者的資産,同時是央行的負債。從持有者的角度來看,法定數字貨幣是紙質央行鈔票的數字化,不過是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區塊鏈和分佈式記賬)的貨幣,更加安全,防偽性能更高而已。
從是否存在去中心化的特徵來看,比特幣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徵,不存在壟斷的比特幣發行機構,並且比特幣的總量有限,所以沒有任何人可以操控比特幣的數量,這一點非常類似金(銀)等商品貨幣。電子貨幣和法定數字貨幣則都具有中心化的特徵,即這兩類貨幣都存在相應的發行機構,電子貨幣主要由商業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由央行發行。
展望未來,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將取代現行的紙質貨幣。法定數字貨幣的流通規模增加有兩種途徑:第一,伴隨著央行資産的增加,人民幣的投放也需要隨之增加。此時,央行不是向社會投放紙質的人民幣,而是投放數字化的人民幣。人民幣數字貨幣由此進入流通領域。第二,當央行回籠紙質人民幣之後,不再向社會投放紙質人民幣,而是投放數字化的人民幣。前者是基於人民幣的發行增量,後者是基於人民幣的發行存量。
比特幣會代替法定數字貨幣嗎?
目前,各國流通的現鈔主要是紙幣。相對以金銀為代表的商品貨幣而言,紙幣的出現是一種超越。這種超越除了體現為幣材的變化之外,更重要地體現為貨幣從單一的資産特徵過渡到了資産負債的雙重特徵。如前所述,所謂貨幣的單一資産特徵,就是貨幣不論在誰的手上,都是其資産。所謂貨幣的資産負債特徵,就是貨幣是發行者的負債、持有者的資産。金幣在政府手中,是政府的資産;當政府向經濟主體購買商品或服務之後,金幣到了經濟主體的手中,金幣仍然是經濟主體的資産,此時金幣既不是政府的資産,也不是政府的負債,可以説經濟主體手中的金幣與政府沒有任何關係。對於政府(央行)發行的紙幣來説,紙幣是發行機構(央行)的負債,是持有者的資産。因此有學者認為紙幣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偉大創舉。
從紙幣時代發展到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數字貨幣出現了。數字貨幣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比特幣這樣的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另一類是央行發行的具有中心化特徵的數字貨幣。比特幣類似于過去金或銀,法定數字貨幣類似于政府(央行)發行的紙幣。政府發行的貨幣從有形的紙質貨幣過渡到無形的數字貨幣,這種超越體現了社會成本的節約和貨幣安全性的提升。問題是比特幣在未來有無可能代替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呢?
從貨幣的演進歷史來看,金本位(銀本位)已經不適應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早已被人類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可以從黃金(白銀)的數量和價格角度來解釋。在黃金數量有限的背景下,或者説當黃金的生産數量趕不上商品與服務的生産數量增長的背景下,黃金的價格必然出現波動。作為貨幣而言,其自身價值保持穩定是其發揮貨幣職能的基礎。如果其自身的價格波動劇烈,且數量有限,那麼這種缺乏供給彈性的商品就不可能成為貨幣。由此推測比特幣不可能取代各國政府(央行)發行的紙質貨幣以及法定數字貨幣。
法定數字貨幣是在互聯網時代下出現的新型貨幣,其物質形態從有形轉向無形,但是不變的是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仍然具有資産和負債的雙重屬性,該屬性意味著法定數字貨幣具有中心化的特徵,也使得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數量可以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增加,是一種具有供給彈性的貨幣。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定數字貨幣的出現是貨幣發行從印刷技術到電子技術的進步,是社會成本的巨大節約,是防偽性能的提升。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測試乃至在未來的正式發行,依然沒有改變其背後的經濟關係,它是央行的負債,是持有者的資産。
我們期待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儘快問世。在未來,中國百姓的日常支付會變得更安全、更便捷。(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 汪洋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週刊》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