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數字貨幣替代紙幣可期

2017-02-14 09:27:02|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據報道,近期我國在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建設上取得突破,基於區塊鏈技術,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在數據票據交易平臺上已經測試成功,這意味著法定數字貨幣從理論探索到實際應用開始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未來數字貨幣替代紙幣應該可期。

  數字貨幣是貨幣

  媒介演進新趨勢

  從歷史緯度梳理貨幣媒介的形成與發展,貨幣載體演進遵循著成本節約與中心化的規律。人類歷史最初易貨交易的完全去中心化安排,供需之間難以耦合,交易效率極低,價值無法統一,市場選擇的結果促使一般等價物向金屬貨幣轉移,直至依託于國家公信力純信用紙幣的出現,交易成本和貨幣製造成本同時呈現出節約化趨勢。在漫長人類社會歷史演進過程中,去中心化的貨幣制度安排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以次充好”、“缺斤少兩”、“以假亂真”等失信現象,嚴重影響到幣值穩定和交易便利性,使得依靠國家強制力建立中心化法定貨幣制度安排,最終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選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普及,以及數字加密技術的成熟,數字貨幣概念開始受到關注。1982年,“數字貨幣之父”David Chaum發表《用於不可追蹤的支付系統的盲簽名》論文,提出利用新的密碼協議(盲簽名)構建一個具備匿名性、不可追蹤性的電子貨幣系統,是典型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方案。1990年,David Chaum成立Digi Cash公司,研發了E-cash。2008年,中本聰發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依靠區塊鏈技術,通過演算法的精巧設計,去除了中心化的仲介擔保過程,形成了典型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安排。

  由於數字貨幣具備成本更低、交易速度更快等優勢,部分金融機構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研發數字貨幣。瑞士信貸銀行2015年4月研發一種與真實貨幣和中央銀行賬戶相關聯的“多用途結算貨幣”。2015年7月,花旗銀行表示研發“花旗幣”。各國貨幣當局也高度關注數字貨幣技術及應用前景。英國和荷蘭中央銀行相繼發佈數字貨幣白皮書,加拿大央行正著手推出電子版加元。201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團隊研究數字貨幣發行、運行框架、數字貨幣關鍵技術、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環境、數字貨幣法律層面等問題。201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在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建設取得突破,基於區塊鏈技術,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在數據票據交易平臺上測試成功,邁出了數字貨幣實際應用的重要步伐。

  中心化是未來數字

  貨幣發行應用基礎

  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各國中央銀行普遍採取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促進投資與消費增長。雖然2008年至今各國消費物價水準總體保持穩定,但金融資産價格的大幅上漲,明顯增加了社會憂慮。而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數字貨幣,採取分佈式記賬方法,去除了中心機構的擔保,特別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發行速度和規模由技術規則預先設定,貨幣總量存在上限,消除了使用者對濫發數字貨幣的擔心,迎合了部分市場需求。近年來,比特幣業務迅速發展,使用範圍不斷擴大。

  但也要看到,去中心化貨幣幣值不穩定,公信力不強,已經成為市場的投資、投機品種。從2009年1月3日比特幣誕生到2010年5月22日期間,比特幣的價格為零。2010年5月22日,美國一程式員成功用10000比特幣換取了兩塊批薩,並非商店願意接受比特幣,而是第三方願意接受比特幣同時向商品支付批薩款項。此後6年,比特幣開啟了從幾美分到幾百美元的逆襲之路。2013年12月4日,比特幣達到1147億美元的歷史高位。201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五部委共同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當月18日,比特幣跌至522美元。2015年1月14日跌至114美元歷史低位。2015年9月9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首次確定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正被合適地定義為大宗商品。

  目前,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使用者相對固定集中,與法定貨幣使用者為不特定多數人存在巨大差異。據Coindesk近期對世界各國4000名比特幣持有者的調查,發現比特幣持有者91.8%為男性,72.5%為白種人,65.8%為技術人員,主要是以投資為目的。而無論是美元現金和人民幣現金,不僅可以在國內流通,而且在特定的境外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比特幣的匿名性,容易成為洗錢渠道,成為非法交易的溫床。

  雖然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可以減少濫發貨幣的擔憂,但數字貨幣總量設限,與現代信用經濟依靠貨幣進行潤滑的要求相背離,無法滿足信用經濟擴張對貨幣數量增長的內在需求。總量限定的數字貨幣,類似人類歷史上所有金屬貨幣的局限,容易産生通貨緊縮的風險,阻礙了社會化大生産的發展。比特幣被技術限定為2100萬個,從比特幣誕生到現在,根據系統技術設置,每四年比特幣發行數量減半,比特幣發行難度顯著上升。即使未來出現多個去中心化貨幣安排,如何實現不同貨幣之間價值統一,以及促進數字貨幣在社會廣泛流通,勢必存在競爭性關係,難免會引發數字貨幣價值劇烈波動。同時,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缺少國家信用擔保,不具備法償能力,也不與任何貴重金屬掛鉤,缺乏“價值錨”,幣值天然存在不穩定性。特別是數字貨幣在社會上廣泛應用,既要滿足線上交易,也能滿足線下交易,相關的金融基礎設施環境建設,商戶和個人持有數字貨幣終端等等,都意味著鉅額投資,這也是私人企業或機構所無法承擔的和推動的。

  這些情況表明,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發行機制存在歷史必然性。在現代信用經濟體系下,中央銀行天然成為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主體。至於未來採取何種發行方式,是否可以利用分佈式記賬模式擴大中央銀行資産負債表的參與方,仍是未來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的課題。毫無疑問,隨著銀行卡、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電子貨幣在社會交易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社會現金需求比例出現了下降。截至2016年末,我國流通中現金餘額佔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比例為4.41%,較上年同期下降0.13個百分點。未來隨著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發行與應用技術的成熟,數字貨幣取代現金的可能性大為上升,由此引發對金融體系和現代信用經濟的衝擊和影響需要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項崢)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