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態立縣 綠色崛起——廣西龍勝立足旅遊業興縣富民
2017-04-10 13:49:07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李勝蘭

生態立縣 綠色崛起——廣西龍勝立足旅遊業興縣富民

龍脊梯田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劉新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龍勝各族自治縣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這裡生活著瑤、壯、侗、苗、漢等多民族群眾。以前這裡不通水、不通電,交通基本靠走,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如今,依託旅遊業為品牌産業,龍勝各族自治縣以生態、旅遊、扶貧“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帶動群眾吃上了“旅遊飯”、“生態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走進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龍脊風景區,遊客一路從南向北,經過一片黃色瑤寨吊腳樓的時候,總能聽到這裡紅瑤婦女歡樂的歌舞聲。龍脊風景區開發旅遊後,黃洛瑤寨成為了一處展現紅瑤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場所,這裡的婦女每天都用自己的歌舞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潘玉嬌是這群瑤嫂中的一員。她告訴記者,她們的歌舞表演靈感來源於生活,姐妹們聚在一起,稍微排練一下,就可以上演一齣原汁原味的瑤鄉風情。她説:“以前我們主要靠農業,天氣不好每年的收入也會受到影響。沒有旅遊之前,收入沒有這麼穩定,現在好了,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我們的住房、衛生狀況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如今我每年的收入也有四、五萬,有些婦女還會更高。”

  然而,在發展旅遊業以前,這裡村民的生活十分貧困。龍脊北部的大寨村,更是以“半邊鐵鍋半邊屋,半邊床板半邊窩”而聞名。村支書潘保玉道出了旅遊扶貧以前生活的酸楚:“2000年之前特別窮,99年通電,03年通車,當時沒開發連油鹽都吃不上。以前扶貧對接我們村,都是捐資捐物。我找到老書記讓他分條褲子給我穿,我選了一條長長的大大的,把褲腳剪掉用針縫起來,99年在北京打工一直穿著。”

  2003年,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龍勝,決定探索一條旅遊扶貧的道路。“生態+旅遊+扶貧”三位一體的發展思路讓全縣通過旅遊業享受到了巨大的經濟紅利。廣西旅遊發展委員會政策法規處處長朱鋒介紹説:“用農業觀光、鄉村旅遊、旅遊商品開發、旅遊配套設施建設、貧困戶轉移就業等方式來帶動貧困戶進行産業增效、農民增收。拿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來説,龍勝去年旅遊業發展比較快,旅遊直接從業人員已達2.5萬,間接從業人員達到了5萬,全年共接待了647.57萬人次,旅遊總消費達到了66.58億元,35%的群眾直接或間接地享受到了旅遊帶來的紅利。”

生態立縣 綠色崛起——廣西龍勝立足旅遊業興縣富民

龍脊梯田

  搞扶貧離不開帶頭人,大寨村的村支書潘保玉就是這麼一位心繫村民、思想活躍的領路人。坐擁“世界梯田原鄉”美名的金坑大寨梯田原來是這裡村民的主要耕作場所,如今成為了吸引海內外遊客的重要旅遊資源。如何利用好這個寶貴的資源,是潘支書和村幹部們需要思索和探索的。2003年,村裏和龍脊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協議,共同開發金坑大寨梯田景區,每年抽取門票收入的一部分作為補貼發給村民,而村民要按照規定種植水稻,維護梯田景觀。2012年,金坑大寨梯田景區成為龍脊第一個修上旅遊纜車的景區,説起旅遊帶來的收入變化,潘支書如數家珍:“03年9月13日,政府引導讓龍脊旅遊公司過來開寨,按分成7%給村民,保底15萬。第一年14萬7千元,補足。第二年就15萬6,以後逐年增加,到了第六年達到110萬。2012年修了纜車,2013年,總收入到了220萬。2016年,我們整個村收入,門票加分紅和種田獎勵補貼,493萬。這是旅遊帶來的好處。”

  與此同時,為了配合梯田觀光旅遊,龍勝各族自治縣還搞起了“民族百節之鄉”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潘保玉説,這也是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得來的思路:“我觀察到很多客人看到我們瑤嫂穿著特色衣服、挑著籮筐、背著背簍,都能拍個半小時,我就覺得他們特別喜歡我們的(民族)服飾。我們每年六月六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把衣服拿出來曬,我就想,可以統一在村裏一起過節。06年舉辦了第一屆曬衣節,到現在已經舉辦了十一屆了。除此之外還有九月十六的龍脊金秋節,在梯田上舉辦,瑤嫂們來對歌,在梯田上插火把,吸引遊客。”

  農家店也應運而生。很多村民利用自己的住所,通過政府的小額貸款和政策優惠,建起了特色民宿客棧。光是大寨村就有116座農家店,遇到黃金周,最少的一戶七天賺四萬,最多的八萬。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農業發展了,家畜養殖業也隨著農家樂的經營而紅火起來。

  在政府的大力引導下,龍勝鄉村旅遊的開發,讓群眾端起了“金飯碗”,大寨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和全國旅遊扶貧示範村。在“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思路下,扶貧攻堅更應該做到生態大景區,旅遊扶貧一盤棋。如今,除了已經開發的龍脊景區外,龍勝的西北片如平等鎮、偉江鄉等地,由於地處偏遠,旅遊發展依舊緩慢,貧困人口仍比較集中。為了實現全縣2018年整體脫貧摘帽的目標,龍勝旅遊扶貧打造了開發大路網,把全縣作為一盤大棋來打好攻堅戰。龍勝縣委相關負責人蒲慶峰這樣介紹説:“我們看到的只是龍脊梯田和周圍的人文,特別是瑤族和壯族,實際上龍勝還有侗族和苗族,民族文化非常豐富多彩,傳統很深厚,現在縣裏在修一條生態旅遊扶貧大環線,通過這個大環線把所有的行政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景區串聯起來,讓遊客可以深度遊。可以説很多地方搞旅遊,他們上一道菜,而我們可以上一桌菜,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來自奧地利的沃爾夫岡•卡斯奇是《施泰爾馬克新聞評論報》的主編,第一次來到龍勝的他便被這裡壯美的梯田和純樸的百姓生活所吸引,對龍勝旅遊扶貧他這樣評價:“龍勝通過將這裡獨特的梯田資源開發成旅遊景區,大大改善了這裡人們的生活水準,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經濟發展模式。”

  今年60多歲的潘大叔在大寨經營著一個民族工藝品攤位和一個民宿旅館。説起這幾年旅遊帶來的變化,他難掩心中的喜悅,同時也告訴了記者一個心願:“旅遊實在帶來很多,現在基本上算是脫貧了,比之前好了幾十倍。以前我們冬天都要背起被子去興安、臨川打工,現在輪到他們那邊的人過來了。我希望以後再開發得好一點,一條纜車不夠用,還要把交通規劃得更好。我孫子今年大學畢業了,山裏的孩子也想帶外面的朋友回家看看,因為交通不便不好進來,如今要實現給他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