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機構日前發起成立了“中國供應鏈金融産業生態聯盟”,不少金融機構參與其中。近年來,供應鏈金融被視為銀行轉型路上不可或缺的發展板塊,同時也成為銀行服務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趁手”工具。
近期,人民銀行、工信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的《關於金融支持製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依託製造業産業鏈核心企業,積極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貸款、保理等各種形式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有效滿足産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需求。
“供應鏈金融通過整合供應鏈上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可提高服務實體的資金效率,對中小企業融資較為有利。”國際商會全球理事會執行董事張燕玲表示,實際上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近十年,但並非所有行業都有供應鏈金融産品。
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競強認為,一方面,大型核心企業憑藉自身優勢,對供應鏈金融態度消極,不願意為産業鏈上的中小企業背書,金融機構難以獲得評估風險所需數據;另一方面,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水準較低,難以將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效集成,産品創新不足。
為此,不少金融機構正不斷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水準,整合結算支付功能,借助區塊鏈、數字債權、憑證背書,對核心企業實施應收、應付賬款聯動,謀求突破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業內人士表示,借助科技手段,金融機構不再只依靠核心企業推進供應鏈金融在中小企業落地,而是加大對整個供應鏈條上各類信息的獲取,進一步解決鏈條中的信息孤島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今年以來,金融監管正逐步收緊,要求金融機構回歸業務本源。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銀行對實體企業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增強,“供應鏈金融將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式,金融機構或可借鑒零售業務發展時的場景概念,在供應鏈金融交易過程中,利用互聯網進行數據提取、風險控制,在每個行業鏈條的各個交易場景中拓展融資服務。”
張競強表示,隨著供應鏈金融理念和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在供應鏈金融政策的驅動下,銀行、信託、基金、電商平臺、行業協會等各方,將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合作,産生多樣化的服務模式,催生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供應鏈金融交易服務中心。(記者 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