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屆龍舟公開賽暨新津第24屆龍舟賽現場(攝影 唐建飛)
國際在線四川頻道報道(劉江):新津,位於成都南部,自北周定名,新津的歷史已經延續了1450年。龍舟賽,始於戰國時屈原含恨投江自殺,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國際在線四川頻道端午節前探訪“龍舟之鄉”,才發現這座川內小城似乎天生就是為劃龍舟預備,南河、西河、羊馬河、金馬河、楊柳河,岷江的五條支流緩緩流過,在縣城東南匯合後,浩浩蕩蕩直瀉眉嘉平原。又是一年端午節前夕,2017年新津龍舟賽的籌備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
成都首屆龍舟公開賽暨新津第24屆龍舟賽現場(攝影 蔡曉)
老船匠蔣志全 三代人的手工“船”説
新津縣楊牌村村民蔣志全今年62歲,他家祖傳的造船手藝,造龍舟已有47年,是成都平原方圓幾百里的“好把式”。“你知道麼?那些玻璃鋼做的龍舟,是不怕日曬雨淋,但是都跑不過我的木龍舟。最重要的是,手工造的龍舟與劃手是有感情的呢。”雖然聲音早就因為訓練龍舟變得嘶啞,但蔣志全一説起龍舟,整個人都是神采飛揚,他掩飾不住對自己造船技藝的驕傲,也有幾分失落,現代比賽都用玻璃鋼制龍舟了,而他的一把好手藝還在發愁尋找接班人。
從成新蒲快速路一側拐進去,走過鄉間小路,蔣志全的造船“工廠”就藏在裏面。在蔣志全看來,造船並不複雜。他用鋸子和鉋子將杉木削成平滑的板子,先做船身,再造船底,將它們組裝起來以後,再小心地用紅、黃等顏色的漆給龍舟“上甲”。在龍舟比賽之前,再裝上事先雕畫好的龍頭和龍尾。
老船匠有著木制龍船的好手藝,然而近些年他也充滿了憂慮。造船的大院裏,院墻邊擺放著20來把小槳,這是蔣志全專門為幾天后來訪的學生娃娃們準備的。“有個組織親子活動的機構找到我,想讓娃娃們體驗下劃龍舟,我答應了。”蔣志全説,“這些娃娃,能親自上龍船體驗,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再不抓緊,以後的娃娃是不是只能在書本上看見木制龍船了?”蔣志全講道,他希望有年輕人來學習造龍舟,自己一定把平生所學全部教出來。
成都首屆龍舟公開賽暨新津第24屆龍舟賽現場(攝影 唐建飛)
新津 龍舟之鄉的水上狂歡
新津河流縱橫,是名副其實的水鄉,縣境內有幾十個擺渡的渡口。在水上運輸的年代,河流多,木船自然就多。每年端午節,新津人總是熱衷於舉辦龍舟會。新津劃龍舟的習俗相傳始於唐代。清道光七年(1827年)版的《新津縣誌》載:“五月五日包角黍,懸蒲劍艾虎于門,飲雄黃酒,城南競渡。”由此可見,新津老早就有端陽劃龍舟的習俗了。
民國時期,積極參與龍舟會的龍舟往往常年保持在四五十隻左右。那時候不興政府出面辦龍舟會,往往由各個哥老會的公口和碼頭的袍哥大爺出面組織,發出倡議,聯絡駐地部隊和地方士紳進行會商,得到縣長的首肯便可舉辦。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1953年,新津縣首次舉辦龍舟會,名叫“新津縣端午節水上運動大會”,不僅有賽船奪標,而且還有民兵橫渡、搶鴨子等項目。直到今天,新津每年都會舉辦至少一次龍舟賽,傳承這項民間活動,傳承孕育其中的文化民俗。
據悉,新津端午龍舟會2008年被列入成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歷經變遷的龍舟盛會、穿越時光的龍舟號子,依然在新津大地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