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需要加強消費者保護
2017-07-11 10:29:24  |  來源:金融時報  |  編輯:許煬

  過去的10年,我國普惠金融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金融與科技加速融合,普惠金融發展遇到了一個歷史性機遇,數字普惠金融孕育而生。在第四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題為“金融科技引領普惠金融新實踐”分會場,專家表示,金融科技能提升金融的普惠性,可以降低門檻,擴大金融服務覆蓋範圍,極大減少獲客成本,推動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但與此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也存在不少風險隱患,需要加強監管,加強消費者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金融科技

  可以有效降低獲客成本

  談及目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現狀,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認為,目前我國普惠金融政策和環境是很好的,已經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將普惠金融納入國家戰略。而且國內廣泛參與普惠金融的程度很高,從機構上看,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機構等都在參與普惠金融。從人數上看,中國參與普惠金融的學習、研究、實踐,包括創新,應該是首位。

  “普惠金融各種産品、各種創新非常多,給大家提供了很多可供選擇的餘地和機會,也有利於普惠金融的普及。”焦瑾璞説。

  過去做普惠金融,比較難的一個是獲客,另一個是風險評估。參會專家表示,金融科技能提升金融的普惠性,那麼,到底體現在哪?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看來,金融科技一方面通過降低傳統金融體系的投資或運行成本,從而達到普惠的目的;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促進普惠金融貸款方面的內在邏輯,就是降低了金融機構信息的獲取成本。此外,金融科技近似零邊際成本,能把盡可能多的場外客戶納入金融體系中來。

  宜信公司首席戰略官陳歡稱,金融科技的使用,很大程度解決獲客的成本問題。此外,通過金融科技的使用,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使得數據留存以及可分析、可使用的程度比以前高了很多,這樣就促使在風險判斷上,比以前可能更有效。

  數字普惠金融

  邊界風險不容忽視

  專家表示,客觀來説,金融科技創新對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已經産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正在成為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很多風險。

  焦瑾璞認為,無論是普惠金融還是數字普惠金融,包括科技支持普惠金融,要有邊界,金融與其他行業應有所區別。此外,在普惠金融裏,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不足。

  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認為,數字技術可以更好地解決普惠金融問題,但也存在風險評估問題。他指出,從銀行角度來講,一是資信評估,需要評估客戶的經營能力、産品、市場試銷性,包括持續性的還款能力評估、監測。在這個體系,需要數字科技進一步深化。二是銀行內部管理要進一步數字科技化,使得整個流程、人員配置能更好地使資源傾向於普惠,促使流程更流暢、成本更低廉。三是數字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完善。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

  要加強消費者保護

  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過程中,如何加強監管,把握好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防範之間的適度平衡,成為與會專家爭議的焦點。在焦瑾璞看來,第一,科技和普惠金融結合,這是必然的。第二,科技發展數字化,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也是必然的。第三,發展中肯定存在問題,去年G20把數字普惠金融的8項原則已經明確。第四,要把加強消費者保護擺在重要的位置。

  葉興慶認為,一方面要合規,對於不合法要打擊;另一方面,要從普惠的角度對所有的金融科技進行識別,識別哪些金融科技具有普惠性,並作為下一步扶持的重點,這是當務之急。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表示,數字世界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到來,在這個過程中監管部門一項關鍵性的工作還是要加強消費者保護,包括加強隱私保護、安全保護、交易公平性保護等。

  “監管要創造一個更有利於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環境,包括數據環境、徵信環境等方面,促進整個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陳歡認為。(見習記者 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