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學將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 專家:需從多層面努力
2017-09-01 08:51:41  |  來源:央廣網  |  編輯:栗小雲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人工智能是眼下的風口。一定程度上,能否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所建樹,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在接下來這個時代有充足的競爭力。正因為如此,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規劃專門提出,逐步開展全民智慧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其實,在2017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就曾提出,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2017年秋季開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在中小學階段加強人工智能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們對這種新生事物加強了解,培養一種親近感。

  儲朝暉説:“事實上,讓中小學生了解人工智能,是為了讓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孩子能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和參與機會。教育作為一個傳統的産業,具有較強的保守性,可能是對新的發展領域有一種懼怕,希望盡可能隔離。事實表明,這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應該積極應對,而不是選擇逃避。在接觸的過程中,應注意保留每個孩子的自主性。”

  實際上,目前已經有一些學校和老師嘗試給中小學生開設人工智能的課程,記者今天在網上查到,早在2014年,深圳的一些學校就在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為孩子們介紹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相關的課程視頻現在可以在網上觀看。

  儲朝暉認為,之前其實我們在這方面已經有了相關的實踐,但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這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專門強調人工智能相關教育的原因。加強人工智能的教育,需要多個層面的努力。

  儲朝暉説:“人工智能是最近剛發展起來的。過去,在中小學教育當中,可能有些內容是與之相關的。但是並沒有從人工智能的角度進行整體規劃。第一,要培養孩子們的意識、觀念,讓他們了解人工智能,並且積極的參與進來。第二,要給有特殊興趣與能力的孩子們相應的幫助,因為有些孩子可能在這個領域裏面,比一般的孩子更有潛力。我們要排除‘只考試,不參與’的想法,盡可能讓有潛力的孩子得到適當的發展。”

  那麼,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具體應該給孩子們講什麼?IT觀察家冀勇慶認為,主要是讓中小學生門對“演算法”等技術有一個概念,為未來更加深入學習相關知識打下基礎。

  冀勇慶説:“主要是給中小學生一個概念,人工智能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果將來想在人工智能方面進行深造,可以選擇哪些方向進行學習。同時,還可以傳授關於人工智能的專業知識。比如人工智能跟機器人結合起來,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人工智能和智慧家居結合起來,會是什麼樣的結果?要通過一些實驗的方式,讓中小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概念。等到學生進入大學課堂後,再學習物理、數學演算法等方面的比較精深的知識。”

  實際上,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各個國家的研究水準相差不太大。由於市場需求的推動,人工智能人才非常稀缺,根據IT觀察家冀勇慶的了解,在全球範圍內,頂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也只有數千人,這些人,都在被各大IT企業瘋搶。

  冀勇慶表示:“很多大的互聯網公司,普遍都反應人工智能專業的研究人才奇缺。去年到今年,人工智能的人才薪水翻了好幾倍。因為全球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僅僅有幾千人,基本都被各大互聯網公司、各大技術公司瘋搶。那麼,這時就會出現很大的人才瓶頸。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是比較領先的。在人才方面和美國差距不是很大。通過在中小學設立人工智能的教育,我認為能為大學輸送更多的人才,通過大學的專業培養,也利於將來的産業對接。”

  而人工智能的順利發展,除了本領域的進步之外,還需要物理和數學等基礎領域研究的支撐。冀勇慶説:“數學和物理兩個學科可能是對人工智能最基礎的支持。像演算法是跟數學相關,計算力方面是跟物理和計算機方面的知識相關。所以,我們成立人工智能專業肯定是好事。但是,我們可能要把更多的精力和知識放在人工智能所需要的一些技術支持上。比如數學的統計學、大數據的演算法以及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結合的領域。把這些領域進行擴充,能讓更多的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也能更多的培養出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

  而具體到産業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之一。而在教育領域,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把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負責人表示:“這個平臺上面是一個機器人本體加五個訓練模組。五個訓練模組類似于工業生産現場的五個工位。比如説焊接、模擬鐳射雕刻、搬運、裝配等。模組是可以替換的,因為平臺是模組化轉配。目前,我們可以經營40多種模組,平臺適用於國內外所有主流品牌的機器人,學校想學什麼內容,就可以把什麼內容放在上面。機器人本體和模組都具有一定通用性。”(記者/張子雨 實習記者/崔丹萍 編輯/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