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大潮來襲,金融與科技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
如果要問,作為人工智能(AI)的典型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最牛的是哪家公司?按照國際權威人臉識別數據庫LFW的測試結果,答案並不是剛剛發佈了iPhone X的蘋果公司,也不是騰訊旗下的人工智能平臺“優圖”,而是一家看似不會出現在榜單上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集團。
根據中國平安官網信息,5月9日,LFW最新公佈的測試結果顯示,中國平安旗下平安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以99.8%的識別精度和最低的波動幅度領先國內外知名公司,位居世界第一。
對於中國平安,公眾最熟悉的標簽就是“中國最賺錢的險企”。根據五大上市險企發佈的2017年半年報,中國平安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434.27億元,比另外4家(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凈利潤總和還多出86億元。
不過,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説,要逐步將平安從資本驅動型的公司轉變為科技驅動型的公司。“平安是國內最早擁抱Fintech理念的公司。”馬明哲表示,過去5年,公司每年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上的投入高達數十億元。
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平安會不會變成一家“賣金融産品的科技公司”?中國平安重金投向人工智能,有著怎樣的野心?
“中國最賺錢險企”的新引擎
9月6日,中國平安一場聲勢浩大的發佈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據稱,超過100家保險公司及代理公司參會。
在發佈會上,中國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壹賬通推出“智慧保險雲”産品,包括“智慧認證”“智慧閃賠”兩大産品,面向全行業開放。大地、陽光、珠江人壽、中宏人壽、崑崙健康等十余家保險公司與金融壹賬通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平安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表示,“智慧保險雲”旨在向保險行業全面開放保險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
從2014年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團隊,到如今高調對外輸出人工智能技術,中國平安只用了三四年時間。
這並不是中國平安首次對外輸出人工智能技術。從3年前開始,依託智慧銀行雲,金融壹賬通就已經為超過400家銀行、2000多家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了服務。“我們預計明年會為超過75%的銀行提供服務。”葉望春説。
在中國平安首席科學家兼技術研究院院長肖京看來,人工智能要成功,大數據、高效的計算平臺、先進的演算法、全面的場景四個要素缺一不可。“而這四個方面,平安都是具有絕對的、獨特的優勢。”肖京説。
“‘智慧認證’這個業務被壽險和財險的調用量已經達到以億為單位的次數。”平安金融壹賬通總經理邵海峰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説。
據介紹,平安“智慧認證”投入使用後,新契約投保退保率降至1.4%,遠低於行業的4%;投保時間可由行業平均的15個小時縮短至30分鐘;“理賠難”的問題,處理時效也由3天提速至30分鐘。
此外,作為中國平安旗下另一個開放平臺,“城市一賬通”為山東、雲南、北京、重慶等全國20余省份200多個城市提供智慧醫保管理服務,覆蓋近60%的城市和5億人。
位於深圳的平安集團總部辦公樓
平安最大的對手是騰訊和阿裏?
互聯網企業強勢殺入金融圈,讓許多傳統金融企業倍感吃力。中國平安也並非沒有危機感。它未來最大的對手,也許不是中國人保、中國人壽,而是騰訊和阿裡巴巴。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馬明哲就已經敏銳地捕捉到未來戰場的轉移。2013年元旦致辭,他的主題是《科技,引領綜合金融》。他預料到,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慧手機等為代表的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將帶來顛覆性、革命性的變革。“科技的發展,不僅為金融業引入新的競爭主體,也在逐步改良甚至完全重塑傳統金融的經營模式。”馬明哲説。
“其實3年前馬總就提出,希望把我們多年來應用的技術做一個開放平臺。所以3年前我們成立了金融壹賬通,成為我們科技孵化的一家公司。當時把55項核心金融科技技術放在金融壹賬通。”中國平安常務副總經理、首席運營官、首席信息執行官陳心穎回憶説。
金融壹賬通的技術最初提供給銀行。“剛開始給銀行提供的時候,大家都問,平安真的會把最核心的東西拿出來嗎?平安真的會保護我們的數據和我們的客戶嗎?我們一家一家跑,一家一家做,這3年來我們證實了我們可以做到。”陳心穎説。
葉望春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到今年8月底,金融壹賬通依託智慧銀行雲,年資産交易規模突破4萬億元,預計到年底會接近10萬億元。C端的使用人次超過5億,預計到年底會接近10億。”
“平安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科技引領金融,現階段,AI已經成為平安的重要戰略。”肖京表示,AI並不是一個非常新的話題,在過去60年中曾數度興起。而這一輪AI熱潮,會真正讓AI技術産生商業價值,做“有用的AI”。同時,AI技術這一輪成長特別快,“所以我們要做好準備,緊緊跟上,否則就會喪失競爭能力,就會掉隊。”
除了來自新技術的衝擊,對於中國平安來説,劍走AI或許還因為,保險這個古老行業的“痛點”依然存在。
2016年,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突破3萬億元,快速躍居世界第二。社會各界對保險的産品和服務品質、效率都提出了新的期待。然而,在保險業,投保、理賠、運營三個核心環節仍然存在著諸多的痛點。僅以車險理賠來看,理賠過程平均耗時超過3天,且賠付滲漏率高,有八成左右的保險欺詐是在車險行業。
而平安“智慧閃賠”産品,開發了3萬多種數字化理賠風險控制規則,覆蓋理賠全流程主要“個案”與“團夥”風險。
“2017年上半年,平安‘智慧閃賠’攔截風險滲漏達30億元,全年預計超過70億元。日攔截風險滲漏,在8月底突破1000萬元。這麼多年來,這是我感到最興奮的一件事情。”平安産險副總經理兼首席運營官朱友剛説道。
平安會成為什麼樣的科技公司?
金融行業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最好的落地場景。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運用,也是“未來銀行”“未來保險”“新金融”的基礎。
過去5年,馬明哲多次談到,中國平安要向科技公司轉型。在平安內部,關於科技發展戰略,有ABCD四種説法,分別是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雲(Cloud)、大數據(Big Data)。
據介紹,目前,中國平安擁有中國金融機構中最大規模的大數據平臺和最多的科技專利申請量,大數據科學家超過500人,科技研發人員超過兩萬名,年研發投入逾70億元,多項成果取得全球領先地位。人臉識別技術、聲紋識別技術、預測AI技術、決策AI技術以及平安區塊鏈技術等在上百個場景中應用。“這些行業領先技術在集團內部如陸金所、平安普惠、平安好醫生等均得到了廣泛應用,並已通過金融壹賬通等開放平臺對外輸出,成為金融機構外部賦能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讓中國平安旗下相關業務與産品在同級市場形成了競爭壁壘,比如金融壹賬通的小額貸款産品“應急錢包”、徵信業務相關的多款産品,均因此直接獲益。借助大數據分析與人臉識別等技術,“應急錢包”極大地簡化了貸款的整個流程,極短時間內即可完成從貸款申請到用戶身份識別、審批並最終發放貸款的全部線上操作。用戶通過手機,只需6分鐘便可獲得最高3萬元的貸款。
據悉,憑藉已躋身國際領先地位的人臉識別技術,平安科技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已經和多家國際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意向。
除了人臉識別技術,中國平安還利用AI技術助力疾病預測。“我們知道,用傳統方法,疾病預測是非常難做的。曾經有一些互聯網公司利用網上信息來做,但是現在基本已經停止,因為信息非常繁雜,量不太夠,反應也很慢。等你到網上搜索時,基本上問題已經發生。”肖京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平安在醫療專家、疾控中心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分析個體的金融、醫療等微觀信息,加上人群、天氣等宏觀信息,建立模型。這個模型針對慢性病的識別、高風險的識別達到約80%的準確率,在傳染病識別上可以達到85%的準確率。
“我們在重慶、深圳都在進行這方面的一些合作。在重慶,我們可以提前一週知道流感發生的情況。”肖京説。
通過中國平安2017年半年報可以得知,目前,中國平安的拳頭産品仍然是壽險及健康險。代理人隊伍數量、人均産能、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為中國平安成為“賺錢王”打下堅實基礎。未來,把科技實力當作重要資産對外輸出,能否成為中國平安又一個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姚冬琴 |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