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底ICO新亂象:區塊鏈産業鏈條脆弱
2018-02-06 13:41:31  |  來源:證券時報  |  編輯:許煬

  去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將首次代幣發行(ICO)定性為非法集資並作出清退要求後,國內的平臺關閉,大部分項目做了退幣處理。但實際上,ICO在經歷了短暫的蕭條後迅猛復蘇,通過種種方式規避了監管,參與方式更為隱蔽,如今産生了更多新亂象,較之前有過之無不及。

  區塊鏈本身只是一項技術,但它絕不僅限于一項技術,真正令人興奮的,是其帶來的巨大想像空間,去仲介化帶來的效率提升和利益的重新分配等。但目前來看,“鏈圈”和“幣圈”的分野仍是一個偽命題,在某種程度上或某段時期,二者無法完全分離,構築在區塊鏈上的包括數字貨幣在內的産業鏈,既龐大,又脆弱。

  ICO再起 新亂象叢生

  2017年12月中旬,一位從事ICO代投業務的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對於監管層是否會再對ICO出手十分忐忑,因為感覺現在的ICO比去年7、8月時更瘋狂,新項目源源不斷,有些代投群主一個月收入上千萬元。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將ICO定性為非法集資後,仍未停下腳步的有兩種人:極少數的信仰者和刀口舔血的投機者。ICO改頭換面為“眾籌”、“私募”,從原來的公開平臺轉移至QQ群、微信群、Telegram群等社交平臺。

  區塊鏈專業評級機構鏈調查創始人王大炮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原來ICO為人詬病的點並沒有改善,但明顯有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在參與渠道上,交易從線上公開平臺轉移到線下和非公開平臺。之前的ICO主要通過ICO.info等代投平臺進行,項目方給平臺部分額度,個人可以直接參與。現在國內平臺均已關閉,國外大部分平臺明確表示不接受來自中國的IP參與,且通過海外平臺參與需要一整套國外證件,流程複雜,將大部分中國人擋在門外。所以現在的項目很少通過公開平臺,而多通過QQ群、微信群、Telegram群、公眾號、大V等進行私募。

  從交易額度來看,私募比例擴大。原來公募佔80%份額,私募佔20%,現在情況顛倒了。且私募不用做“了解你的客戶”(KYC)。“這裡面還有貓膩。”王大炮介紹,“現在的私募基本就相當於之前的公募了,優惠額度很小,更大的優惠會給到更往前的輪次,比如天使輪、基石輪等,能拿到這些額度的,基本是圈內大佬、投資方、大莊、市值管理團隊等,而這些輪次的價格,甚至能低至私募價格的五折。”

  此外,代投跑路時有發生。參與者和代投主要是通過線上社交群聯繫,是一種“弱關係”,彼此並不了解。代投人發佈額度信息通常只是公佈額度和地址讓參與者打幣,之後的事情則不再受參與者控制。此時發生的亂象有兩種,一是拿到參與者打過來的幣後直接跑路,二是在項目的代幣上線並翻倍後,謊稱代投失敗,將募集到的幣退給參與者,實際上,自己利用參與者的幣賺取從ICO到上交易所後翻倍的利潤。

  産業鏈條脆弱

  系統性風險一觸即發

  “越深入,越恐慌,就像當年的科技股泡沫一樣,區塊鏈2018年會很嚇人,所謂大浪淘沙應該就是這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潛鏈資本創始人陳節志在談及目前的區塊鏈項目時憂心忡忡。潛鏈資本專注于區塊鏈投資研究,陳節志曾是青松基金的投資人,在區塊鏈領域專研數年。

  記者與他有過多番交流,或許是傳統VC的經驗養成了他對風險更敏銳的直覺,在認同區塊鏈和數字資産價值的同時,他的話語中通常帶著一種克制。在他看來,2018年區塊鏈或許就將開始雪崩,種種亂象使得行業鏈條非常脆弱,區塊鏈自身的系統性風險大概率會集中爆發。

  “2016年和2017年是行業發展初期,也是行業的暴利期。但到2018年,大家會發現,之前很多白皮書描繪的技術路線很難實現。”陳節志表示,一方面是根本無法落地,因為底層技術還有很多瓶頸待突破;另一方面,很多項目的應用場景是偽命題,Token(區別“代幣”)根本沒有必要。此外,因為監管的缺失,項目方很容易發生跑路,代投、私募等也很容易出現詐騙行為,整個鏈條非常脆弱。

  還有很多互聯網項目和傳統企業,包括上市公司也來參與區塊鏈,實際只是披著區塊鏈的外衣,這些公司原本融資渠道少,資金流動性差,想通過“區塊鏈+ICO”的方式圈錢,這導致圈子更加魚龍混雜,增加了不可控因素,一些人若因此傾家蕩産,可能發生很多維權事件。

  此外,與區塊鏈密切相關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價格也將面臨更大波動。陳節志表示,目前投資機構陸續入場已是確定事實,從目前的盤面來看,比特幣的價格很大程度上由投資機構通過期貨操縱。此外,一些交易平臺低門檻上新幣種,並開通期貨合約,散戶和機構間的博弈會使價格趨向價值,同時也伴隨著大波動。

  “很多項目方為了應對代碼審計會刷代碼,仔細鑒別會發現很多是無效代碼。我越來越惶恐,感覺大家沉迷一種繁榮的假像,但往往這種非理性繁榮一剎那就會發生雪崩。”陳節志説,“區塊鏈本身是通過技術實現社會信任,但裏面有很多人性因素是不可信任的。絕大部分ICO項目不符合投資和商業邏輯,很容易崩塌,我們希望區塊鏈成為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而不是一個恐怖的社會事件。”

  這並非聳人聽聞,歷史上所有泡沫的破滅,都在瞬間發生,導火索或許只是一個交易指令。

  目前Coinmarketcap上統計的加密數字貨幣已達1486種,其中以Token形式發行的佔絕大多數,此外,還有大量的區塊鏈項目正在或準備通過ICO推出自己的Token。毫無疑問,與區塊鏈密切相關的ICO存在巨大的泡沫,在記者參加過的所有區塊鏈活動中,這一點都會被反復提及,但態度各有不同。

  “區塊鏈的泡沫是啤酒泡沫,真正能喝到啤酒的沒有幾個,絕大多數人都被泡沫噎死了。”知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這句話在幣圈流傳甚廣,這句話的另一個版本是,“要喝到啤酒,先要喝掉泡沫”。

  “不要妖魔化泡沫,這不是區塊鏈的獨特現象,任何技術剛出現的時候都會有泡沫,互聯網、百團大戰、O2O、AI的泡沫未必比現在小,這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但不是所有的項目都是泡沫,真正有價值的項目正在沉澱。”王大炮對記者表示。

  Token之辯:

  是“通證”,不是代幣

  “區塊鏈項目為什麼一定要有Token,不能直接用法幣嗎?”在一次區塊鏈交流活動中,記者向一位業內人士提出這一問題,該人士笑著回答:“你問這個問題,暴露了你還沒入門。”

  Token是區塊鏈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代幣”,但在專業的“鏈圈”人看來,它更準確的翻譯是“通證”,代表的是區塊鏈上的一種權益證明,而非貨幣。

  近日,在CSDN副總裁孟岩和世紀互聯數據中心創始人元道的對話中,提到了Token的三個要素,一是數字權益證明,通證必須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權益憑證,代表一種權利、一種固有和內在的價值;二是加密,通證的真實性、防篡改性、保護隱私等能力由密碼學予以保障;三是能夠在一個網絡中流動,從而隨時隨地可以驗證。

  在孟岩看來,區塊鏈和通證可以分開,從技術上來説毫無爭議,但從商業邏輯上來説,不發通證的區塊鏈,比一個分佈式數據庫好不了多少。

  在記者的多方問詢中,對於Token的意義,鏈圈人和圈外人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上述看法,是鏈圈的代表性觀點。而一位金融行業的資深資管人士聽了記者的解釋後表示,“一幫人整天造詞”。

  這是鏈圈內外隔閡的真實寫照。一邊是滿載溢美之詞的熱火朝天,另一邊是充滿質疑的冷眼旁觀;一邊是去杠桿強監管和資本市場的起伏不定,另一邊是層出不窮的“百倍幣”和一夜暴富的傳奇;一邊是IPO把控越發嚴格,另一邊是一份白皮書即可募集千萬甚至上億資金。“幣圈”“鏈圈”和傳統資本市場以及現實的切換常會讓人産生一種斷層感,知道泡沫確實存在,又怕自己錯過這趟開向未來的車。(證券時報記者 王君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