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備受追捧的民宿也頻頻招來消費者抱怨——走出『野蠻』,讓民宿蓬勃生長
中國目前已擁有21萬家民宿。然而,由於缺少行業標準,民宿的“野蠻生長”也招來詬病。到底什麼樣的民宿才是順應百姓美好生活需要及推動鄉村振興的好民宿?1月16日,由揚子晚報《精品民宿》雜誌、開始吧、二十八宿新媒體平臺等主辦,鄉伴文旅集團協辦的“2018長三角民宿峰會”上,業內人士共同尋找答案。
原形畢露的“網紅民宿”
“2016年我曾經以普通消費者身份,自費到雲南大理進行了一次民宿調研,選擇的民宿都是無差評的‘網紅’級的。然而,當我從進院子開始,就感受到諸多不足,比如,片面強調和追求庭院的景觀,而犧牲了安全性;過於追求建築的開放性,而犧牲了客人的隱私等等。更可怕的是,有民宿一味照搬日本造園手法‘枯山水’,而忽略衛生整理,甚至把魚缸也放置在‘枯山水’之中。” 中國旅遊協會民宿客棧精品酒店分會會長張曉軍,直言“網紅民宿”原形。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半城讀書會創始人朱虹也坦陳,“民宿不僅是‘講故事’,拍個美照、發發朋友圈就以為完成互聯網傳播了,關鍵是産品本身的價值和24小時的完整服務”。朱虹更現場詢問台下一眾民宿開辦者:“有賺錢的嗎?”現場竟無人應聲。儘管不乏低調的因素,但朱虹表示,由於客流導入成本高,加之産品打磨度普遍不高,開民宿賺錢的很少。“民宿是典型的‘飛鏢産品’,吸引重復消費並不容易。”
消費者的抱怨確實在增多。記者在國內最大的自由行交流平臺螞蜂窩旅行網上看到,不少網友吐槽自己的民宿體驗,比如:打掃不徹底,床品有污漬;房間有煙味、臭;過於偏僻,安全系數低;過度宣傳,與實際不符;WIFI速度過慢;空調過熱或過冷;房間內有昆蟲等。
“消費者的角度是最真實的市場反應。因為我們的價格和提供的內容嚴重脫節。”張曉軍説,民宿作為一種新型住宿業態,應該解決好隱私性、安全性和衛生性問題。“如果這三個最基本的要求都無法滿足,就算是網紅,但誰敢説還有2次、3次、4次入住呢?!”
千宿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賴洪波表示,作為國內最大的民宿大數據平臺,他們監測到的數據具有發言權:“莫幹山、大理等地民宿增長很快,儼然‘紅海’,但消費者的增長並沒這麼快。而現在的民宿大多是農家樂,缺乏精品民宿,配套産業遠遠不夠,缺少專業管理團隊。”
張曉軍透露,2017年國家旅遊局已把民宿納入到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規章範疇,其抓手是民宿標準,這意味著中國民宿將從草根的野蠻生長階段,進入到可持續的標準化階段。
“試住達人”眼裏的好民宿
民宿試住達人“蘋果姐姐”已有兩年沒有租房,而是輾轉于各類民宿居住。“之前在美國住的更多的是城市民宿,就是單個的家庭式居住。2017年12月開始住在浙江莫幹山的鄉村民宿。”
“對我來説,除了住以外,一去民宿就會有管家或者主人迎接,讓人體會到了這處民宿的歸屬感,很有感染力。我出門旅行很少做攻略,但如果能找到一個好民宿,房東就是你的活地圖。” “蘋果姐姐”曾在美國矽谷工作,從事社交軟體開發,後來到優酷上班,在她眼裏,人與人的連接很重要,所以,好的民宿還要有好的公共區域吸引人,在這個公共區域內可以喝咖啡,進行音樂表演,還有一個大廚房讓陌生人一起做一頓飯,並舉辦畫展等。“我到一個地方,看到主人的書架,從主人選擇的書,就可以看出他的品位和這個地方的底蘊,讓陌生的闖入者很快融入當地。”
“到民宿居住的,往往是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的客群。他們不僅是去鄉下住兩天,還希望有全方位的消費場景。”《旅遊情報》雜誌創始人謝榮祥説,民宿更是一個分享生活的平臺。
千里走單騎民宿群落管理中心總經理李偉認為,民宿要滿足消費升級需要,首先還是要做好産品研發和打造,一些收購來的鄉村舊房,防潮、噪音和下水等都存在很大問題,必須精細打磨。他們還發起民宿群落聯盟,2016年率先在莫幹山展開集群化探索,拉長民宿公共配套和服務短腿。“民宿是一個漂亮房子發展起來的,但是當民宿越來越多,我們發現了一種聚落式的發展模式,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村。”2012年在莫幹山建造了民宿清境·原捨得鄉伴文旅及鄉伴原舍創始人朱勝萱表示。
“民宿+”,讓鄉村精神回歸
豬欄酒吧創始人寒玉有一個觀點:民宿的興起,是鄉村精神的回歸。人們願意消費民宿,是希望能找到一處精神依託的地方。
豬欄酒吧開設了一個很大的書店,沒有探頭,書籍可以任意拿,住客可帶到田埂上去看、房間裏看,帶走也行。客棧裏也沒有一台電視機,希望客人到鄉下來更多地是與家人和身邊的朋友分享清靜。去年他們還舉辦了兩次知名畫家的畫展,並把畫作複製品擺放在田間,讓勞作的村民和過往的行人也能看到。“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回到故土,因為故土已提供不了他們更多層面的需求。”寒玉認為,他們借助民宿更多想傳達一種生活方式,並吸引年輕人回流鄉村。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雷設計的雲夕·戴家山民宿一炮而紅,在他看來,只是借助民宿搭建了一個鄉村振興的平臺,而鄉村振興最終還是靠人,“借助民宿,把最好的思想、技術,最具鄉土情懷的人引入”。戴家山空心化嚴重,原來的老舊房2000元一棟還沒人稀奇,經過設計、改造並引入先鋒書店等配套後,現在一棟房子75萬元,村裏百姓做的民宿高達600元一晚。
一次偶然的機會,蘇州鄉根東林渡創始人奧彤在蘇州太湖邊發現了一片原生態村落,隨後與政府達成協定,參與鄉村運營和開發。“吳中區橫涇鎮的這片鄉村以純農業為基礎,田園環境與區位有優勢,但僅僅是把民宿開發出來了,遊客就會來嗎?還是要從産業的角度來綜合運行。”
奧彤説,橫涇鎮自古産“貢米”,大米口感好,但卻一直走不出蘇州,後來他們找到農業部研究專家,採用先進技術進行田間管理,並生産無抗生素的“寶貝香米”,“三年來,每年銷售幾十萬斤,大米的價格也從每斤四五元上漲到15元。坦白説,民宿目前還沒賺錢,但大米賺了錢。”他認為,做民宿少不了依託鄉村,而且要有相應的吃、住、行業態和産品,才能更好地與客戶建立聯繫,並增加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