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2018年是張一麐先生誕辰150週年,蘇州美術館、蘇州市名人館歷時一年多蒐集整理文獻資料,精心策劃推出《吳中耆宿—張一麐文獻展》,共展出150余件展品,其中包含100余件文獻資料和近40余件實物展品,包括張一麐嫡孫張萬安先生提供張一麐生前所用金絲眼鏡、多枚印章、書法手稿等18件珍藏。展覽以“少承庭誥 服習儒書”“倦鳥知還 服務桑梓”“誓殲醜虜 折角批鱗”以及特設場景“古紅梅閣”四部分為主要內容,首次展示張一麐先生在晚清、民國時代風雲巨變之中“以天下為己任”的一生,彰顯了他作為地方士紳領袖的不朽貢獻。
展廳觀展現場 張己陽 攝
展覽由家族溯源開篇,從民國十七年張一麐作序的《張氏族譜》中可見,張氏係出橫渠,北宋理學家張載留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傳世名言。張一麐幼時聰穎,有神童之譽,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本次展覽由張萬安先生提供的《紫陽書院會課稿》,即為張一麐光緒年間月考書院時作文手跡,每篇都得到當時書院掌教鄒福保的圈點與褒評,文采不凡。
據悉,因反對袁世凱稱帝,位居要津的張一麐辭官回鄉。裏居鄉里期間,張一麐重視文化教育、支持實業建設、熱心公益、興學修志、築路賑災。蘇州美專、東吳大學、振華女中等各級學校在當時的欣欣向榮面貌均有張一麐鼎力支持。張一麐主張重振文化自信以期“救亡圖存”,主倡舉辦了全球文獻展之先驅—1937年吳中文獻展。在數次演講和撰文中,張一麐以范仲淹“先憂後樂”的濟世胸懷對年青一代表達了殷切希望,並以“我是一個七十三歲的青年”慷慨疾呼:“全國的青年負起時代化的責任!”
本次展覽特設“古紅梅閣”,還原張一麐回鄉後長期居住之吳殿直巷32號故居場景,集中展示張一麐書法作品及與李根源、費仲深、蔡元培等友人往來筆墨。“古紅梅閣”雖已消失于戰火,但根據當年張家宅院租戶潘毓秀老人的回憶,完整再現了當年張一麐在書房的情形,及他為鄉民主持正義、推廣教育的點滴。
《紫陽書院會課稿》照片 張己陽 攝
1943年10月24日,張一麐先生在未平息的炮火中病逝于重慶,我黨領袖致電弔唁,讚譽先生“耆年碩德,愛國親仁,宅心一秉大公,立言至為平正。抗戰以來堅持團結,力爭民主,尤著直聲。”
縱觀張一麐先生的一生,其言行筆意中彰顯著“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毋負地方,亦毋負國家”的凜然大義,啟迪著後人愛國立學 、勇於奉獻。(文 張己陽 編輯 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