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淮安:選對關鍵領路人 鄉村走上振興路
2018-01-24 09:30:59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羅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越閘村面貌。

  眼下,清江浦區古莊牛生態觀光園裏的草莓可以採摘了,淮陰區綠源辣椒種植合作社培育的辣椒“一個就夠炒一盤菜”,革命老區劉老莊的大棚食用菌也銷路喜人……春節臨近,人民網新春走基層記者來到江蘇淮安,看到這座昔日的“天下糧倉”正在逐漸展現農業興、農民富、農村旺的新模樣。2017年底,淮安市就鄉村振興召開工作推進會,這意味著未來3-5年他們將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接續發力,由點及面,星火燎原。

  越閘村:公司+農戶帶來“三金”收入

  越閘村位於清江浦區和平鎮的西南端,原來是市級經濟薄弱村。5年前,“經濟能人”陳長宇回村擔任村支書,正是在他的帶領下,以公司化運作的古莊牛生態農業項目讓這個傳統村落徹底變了天地。從居住條件到便民服務,從現代農業到鄉村旅遊,項目規劃了集中居住、葡萄種植、草莓種植、桃樹種植、旅遊休閒度假、民宿、農産品加工、行政辦公八大區域。

  生態觀光園裏,攜家帶口採草莓,觀光直升機帶你飛,水車悠悠轉動,盡顯田園鄉村風情。“春天桃花,夏天葡萄,秋天酥梨,冬天草莓,這裡一年四季都有得看、有得玩。”週末來越閘村休閒的淮安市民王先生説。

  按照村裏與古莊牛公司設計的“公司+農戶”模式,村民可以獲得租金、薪金和股金“三金”收益。蘇志林家的10畝田全部流轉給了項目,他又在村養雞場當管理員,老伴做保潔,“我們倆月工資加一起4000來元,每年土地流轉費12000元”,此外公司拿出盈利的30%用於為村集體和村民的股金分紅,2017年他們又從公司得到1000元左右的分紅。如此算個帳,老兩口年收入6萬多元,蘇志林感到挺知足。

  如今的越閘村,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村集體企業收入7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幾年前的8200元實現倍增,增加到了17000元,2017年越閘村還成功入選“江蘇最美鄉村”,一個以生態農業觀光、民俗風情體驗為特色的現代鄉村正在形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祖孫三代“三八”紅旗手在大棚裏查看農作物長勢。

  軍田村:祖孫三代“三八”紅旗手

  在淮陰區棉花莊鎮軍田村,60畝的辣椒長勢喜人。“之前真沒見過這麼大個的辣椒,單是一個就夠炒一盤菜的了。”前來採摘的遊客拿著這種“超級辣椒”覺得很是新奇。綠源辣椒種植合作社的掌門人劉桂蘭是1998年江蘇省“三八”紅旗手,她告訴記者:“這是我們經過二十多年改良培育出來的品種,不僅個大,口感也好。”

  70歲的劉桂蘭1987年開始從事辣椒制種,每推出一個新品種都要經過幾千次的組合比對,多年的鑽研讓她成了辣椒制種的專家。如今,合作社有350畝保護地用來種植優質辣椒,實現了制種、生産、銷售一條龍的規模化産銷方式,年實現利潤50多萬元,帶動當地上百人致富。

  身教心傳,劉桂蘭的女兒李建梅把辣椒種植的技術學了個精透。李建梅不滿足,前些年又出去學了西瓜種植技術,個大味甜的“武梅西瓜”逢上旺季每天要買掉10萬多斤。在李建梅的拓展下,合作社的規模已經擴大到800多畝。2014年,李建梅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

  李建梅的女兒金婷婷曾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最終選擇放棄運動生涯,回來當起了“農三代”。2012年,21歲的金婷婷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和媽媽又不同,這位90後的年輕姑娘把地雷一樣的茄子、黑色的番茄、黃皮小西瓜等40多個品種的瓜果蔬菜帶進了自己的菜園,“我就要種些不一樣的,搞果蔬採摘,這樣才能適應年輕人的需求。”2016年,金婷婷成為淮安市“三八”紅旗手。

  歷經三代人的心血澆灌,如今合作社擁有凈資産1000萬元,種植面積上千畝,帶動當地農民就業近千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革命老區劉老莊村的村容村貌。

  劉老莊:老區打贏脫貧翻身仗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多層住宅,乾淨整潔的村容環境,綠樹成蔭的村級道路……這樣的新農村,讓淮陰區劉老莊村1795位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大為提升。

  劉老莊是老命老區,過去是又“紅”又“窮”。1943年,新四軍82位勇士在此與千余日寇血戰,全部壯烈犧牲。如今,這裡有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是江蘇省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劉老莊發展緩慢,10年前這裡的農民人均收入才3800元,村集體欠債7.8萬元,是全省1011個經濟薄弱村之一。

  是什麼改變了劉老莊,關鍵還在有個好的帶頭人。2009年6月,以朱林為帶頭人的劉老莊村兩委班子一成立,便喊出了企業化的發展路子。村主任蘇炳文還記得當年的情景:“那時朱林在蘇南做生意,被大夥請回來當書記。他眼界高、思路廣,當書記後自己拿了50萬元,村兩委其他人每人又湊了一點,註冊成立江蘇天元建築公司,購買機械,承攬市政、綠化、水利工程。通過幾年滾動發展,公司已有大型機械9台,固定資産450萬元,每年能為村集體創收150萬元。”

  此後,村裏通過整理56個老莊臺、填了68處廢溝塘“省出”1200畝土地,靠著城鄉掛鉤和獎補資金等政策,這些地“生財”1.2億元,又建成24棟居民樓。2012年,全村588戶拆遷舊房以一換一,不花錢全部住上小洋樓,實現“住宅城市化”。

  近些年,有了信心的劉老莊人,招商引資辦了食用菌廠和製衣廠,建起千畝日光能大棚、千畝果樹採摘園、千畝精品苗木園、千畝光伏太陽能發電,發展農家樂。因為靠近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景區,劉老莊紅色旅遊的牌子也火了,年接待遊客超過70萬人次。

  安居樂業,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8200元增長到如今的17000元,劉老莊徹底摘掉了“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