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讓新“四千四萬”精神成江蘇核心競爭力
2018-01-29 09:41:33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代表委員熱議推動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 讓新“四千四萬”精神成江蘇核心競爭力

  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實體經濟濃墨重彩,成為2018年江蘇省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頭戲”。

  如何傳承發揚新“四千四萬”精神,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共商良策。

  為傳統産業插上智造“翅膀”

  製造業是江蘇的家底,站在地區生産總值突破8萬億元的新起點上,傳統製造業如何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現“高品質發展”?

  江蘇省人大代表、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民説,為支撐有質有量進入世界行業前五前三,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動搖,確保研發投入佔主營收入比重4.5%以上強投入,全面提升徐州、德國、巴西、美國四大研發中心,大步走向“一帶一路”國家及全球高端市場,用3年實現國際化收入佔比提升到50%戰略目標。

  “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江蘇省政協委員、無錫市政協副主席高慧説,江蘇省紡織業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她建議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加大研發技術投入,提高江蘇省在高端纖維技術應用領域的競爭能力;注重産品品質與品牌建設,大力發展家紡、産業用紡織品及高科技功能性紡織品。

  江蘇製造向江蘇創造、智造轉變,就是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後,要著力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江蘇省人大代表、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説,實體經濟發展依託“三個力”:活力、實力、競爭力。建議對傳統産業給予科研資金、科研技術的支持與傾斜,用智慧製造為“江蘇製造”插上“翅膀”,推動傳統産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為什麼3元、5元一斤的大米賣不掉,而30元、50元一斤的大米卻一銷而空?其實蛋糕還是那個蛋糕,裱花變好看了,附加值就大大提高。”江蘇省政協委員、致公黨專職副主委米其智提供另一個視角——傳統製造業的發展思路首先要變。製造企業應及時跟蹤社會發展趨勢,樹立品牌意識,走個性化、差異化發展道路。

  推動江蘇智造躋身世界一流

  著力提升創新力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高品質,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5年,“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企業集群”。

  江蘇省人大代表、建湖縣縣長薛盛堂説,建湖不沿江不靠海,人均耕地面積鹽城最少,必須探索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有效路徑。建湖打造高品質發展産業群,去年新增工業機器人、機器臂2200多臺(套),規模以上企業智慧化設備、互聯網化改造覆蓋率達60%。

  江蘇省工商聯在集體提案指出江蘇省新興産業短板:新興主導産業發展不夠,集聚力不強,人才結構、資本投入結構與産業規劃不相適應,各市産業規劃同質化、主導産業過於分散。建議各市確定符合自身特色的産業規劃,打造具有鮮明産業特徵的産業園區,發揮園區帶動産業集聚能力。

  江蘇省政協委員、常州市副市長許崢説,常州大力發展智慧製造和裝備等重點新興産業,取得不少成果,但從省級層面來看,存在知識儲備不足、統籌規劃欠缺、研發力量薄弱、扶持力度不夠等問題。她建議,結合産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全省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在相關板塊設置集聚區域,並在規劃、國土等方面給予配合。大力實施製造業強基計劃,加強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技術攻關,推動江蘇智慧製造躋身世界一流。

  新“四千四萬”精神迸發新動力

  新時代賦予江蘇“四千四萬”精神全新內涵——積極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主動經受創新的“千錘百煉”、在發展的前沿展現“千姿萬態”、在新的征程上奔騰“千軍萬馬”。代表、委員紛紛表示,江蘇要在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産業基礎和創新優勢,更在於新“四千四萬”精神感召下迸發的強大前進動力。

  “我們企業正是經受創新的‘千錘百煉’,才實現全程使用清潔原料,對‘三廢’全部進行有效利用。”江蘇省人大代表、連雲港豐益高分子材料研發主任蘇永勝説,他們主動對接上海、天津的高校和展會,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掌握自主知識産權,形成核心競爭力。

  江蘇省人大代表、姜堰區委書記、區長李文飆介紹,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姜堰重點發展新能源、先進製造業兩大主導産業以及大健康、大數據兩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姜堰將全面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推行“産業+科技+資本”的招商模式、“行業+部門+載體”的招商機制,讓黨員幹部在發展一線展現“千姿萬態”。

  高品質發展,動力在科技、關鍵看人才。我省人才資源總量超過1000萬人,但“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仍存在,要注重把頂尖人才引進來,引領高品質發展;基礎人才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主力軍,各省市對優質基礎人才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階段,要出臺針對性政策把基礎人才留下來;要改革人才評價機制,讓各類優秀人才施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