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課程基地建設引領育人模式轉型 立足立德樹人,回歸教育本質
如何改變長期以來普通高中應試導向及千校一面現象?江蘇省從2011年開始在全國原創性地開展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意在引領育人模式轉型升級。如今7年過去了,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收穫如何?1月30日下午舉行的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重大項目——“育人模式轉型: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成果發佈會,亮出不俗“成績單”。
280所高中“試水”教育轉型
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
“目前高中教育存在‘應試現象普遍存在、學生創新能力不足、千校一面’等諸多全國性的普遍問題。如何積極回應現實關切,改進育人理念與策略,成為江蘇課程改革推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倪娟博士説。
2011年,《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全面發展、人人成才等五大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倡導啟髮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四種教學方式,著力提高學生三種能力,即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落實《綱要》精神,經過數輪調研、論證與試點,江蘇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同年聯合下發了《關於啟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的通知》,旨在推進育人模式轉型,體現實踐性、探究性、創新性、自主性的普通高中課程基地應運而生,成為江蘇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引擎。
歷經數年發展,目前全省已擁有324個在建高中課程基地,涉及280所普通高中,佔全省高中一半以上。
基地建設倒逼應試教育轉向
“將圖書館搬進教室,在每一間教室的後面配置一個班級書房,擺上師生選擇的五六百種圖書,定期更換。”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是我省最早的語文課程建設基地之一,現已拓展為人文課程基地。
校長唐江澎介紹説,錫山中學成為語文課程基地特別是拓展為人文課程基地後,傳統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發生很大改變:基地建起了典藏館、國學館、西學館、實驗劇場、演講廳、辯論廳等多個功能館;語文學科開發的“誦讀課”“問答之間”“領導者演説”課程,英語學科開發的“哈佛演講與辯論”“英美經典戲劇”課程,政治學科開發的“模擬聯合國”“商賽與財經素養”課程,讓學生在豐富的體驗式課程中收穫精神成長,全面提升了人文核心素養。
“學校通過對原先的實驗室進行改建、整合,增加各種創新設備,建成了可選擇、可動手、可猜想、可創意、個性化的創想空間。”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是科學與人文物型課程基地,校長朱焱告訴記者,融合科學人文的育人課程包括機器人、3D列印、技能創造、VR、無人機飛行、生態農業、科學議題、教育戲劇等課程群,通過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健康、道德等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及健康生活素養。
“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倒逼日常教育教學模式轉型。”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馬斌介紹説,課程基地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徵,以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體驗增加實踐動手能力為主線,通過做中學、學中做,促進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職業能力。
江蘇育人模式轉型受點讚
高中課程基地建設作為江蘇教育一項省級重大工程,江蘇省財政對每個基地的投入都在百萬元左右。據初步統計,高中課程基地項目啟動以來,全省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20億元,基地總建築面積達83.5萬平方米,建成室內教學實踐場所4800余處,設備總投入8.64億元。
全省324個課程基地項目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技術、藝術及生命健康各個學科領域,課程基地學校自編校本教材達3100余本,大大豐富和拓展了教育教學時空。
從“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育人”的應試模式轉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育人模式,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江蘇探索”得到了國內專家的充分肯定。中國教科院基教所所長陳如平先後考察過江蘇省20多所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學校,他深有感觸地説:“基地建設實際上是撬動了課程改革,生成了多種課程樣態,帶動了教師、學生和管理者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這種原創性探索很有意義。”
在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看來,課程基地建設“從育分轉向育人”,回歸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找準了轉變育人模式的路徑,創造的“江蘇經驗”具有很強的示範意義。
在日前揭曉的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中,江蘇“建設普通高中課程基地”案例獲得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