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編密織牢兜底保障網 一站式“精準救助”
2018-03-05 18:04:49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石麗敏

  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近年來,南通市各級民政部門聚焦“精準救助”,2017年,南通市在江蘇省內率先出臺《南通市社會救助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南通將以縣為單位全面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農村低保年保障標準達到7000元以上,讓困難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築牢防線、“兜”住民生底線 

  在位於崇川區紫瑯路59號的常青樂齡老年護理院,84歲的李昌旺正拉著老伴兒吳繼貞的手,給她擦汗、倒水。自從2014年老伴入住護理院以來,每天清晨五點半,李昌旺都準時從位於虹橋新村的家中出發,乘坐公交車來到老伴病榻之前。因為年事已高,難以承受奔波勞累,2017年年底,李昌旺也搬進了護理院,“團圓”讓這個新年尤為特別。

  201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病打碎了李昌旺、吳繼貞老兩口“最美夕陽紅”的平靜,不僅花光了家裏20多萬的積蓄,重症監護室每天高達四位數的費用更是讓一家人愁眉不展。因為吳繼貞需要長期護理,住不起醫院,便住進了常青樂齡,可老兩口每月退休金加在一起也不過4000多元,實在難以負擔每月將近6000元的護理費用,本可以安享的晚年,就這樣過得日漸拮據。

  但從2016年開始,吳繼貞每月可以領到1900元的政府補貼。“不要子女負擔,這樣我好得多了,感謝政府的照顧。”李昌旺被陰霾籠罩許久的生活總算迎來了一線曙光。

  李昌旺感謝的這個政策是崇川區民政局率先在全省針對“失能”老人制定實施的,它通過“照顧險+失能護理補貼+醫保”的模式,由政府掏錢兜底部分困難群體的養老。“只要60周歲以上入住養老機構當月就可以開始享受200塊錢補貼。” 崇川區民政局老齡工作科副科長錢霞説。

  富民,對崇川區600多位失能老人的家庭來説,就是得到一份讓人安心的保障。

  自2009年起,崇川區在市區各項醫療救助政策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創新制定了針對大病困難對象的醫療再救助。救助範圍包括全區城鄉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城鄉特困等7類對象中,患有尿毒症、白血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患者、兒童大病慈善醫療救助對象以及一戶多重病家庭。凡經審核認定的救助對象,可分別享受2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救助金。9年來,全區累計發放大病二次醫療救助金500多萬元。

  減少百姓在基本公共服務上的開支,提供有品質的民生保障,是南通市各地努力用“普惠”“共享”勾畫出的另一幅富民圖景,也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亮出組合拳,消除幫困盲點

  家住港閘區幸福街道文俊村的朱美萍原是一名服裝廠工人,家中一兒一女在上大學,雖然生活算不上大富大貴,倒也算是尋常人家般安穩。可就在2015年底,一張寫有“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書不但擊垮了朱美萍的身體,也讓這個四口之家失去了一份收入來源。“去除大病報銷,自己還掏了20多萬元,有的時候真的不想治了,也治不起了。”説起曾經的灰暗,朱美萍有些無力。

  就在朱美萍為每月1千多元的藥費為藥費為難之際,港閘區政府給她送來了3萬3千多元的醫療救助金,加上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在內,她一共拿到了3萬8千多元的扶貧款。

  把朱美萍一家從泥濘漩渦中拉出來的正是港閘在全市率先出臺的《港閘區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辦法》。“支出型貧困家庭由於人均收入略高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按現行低保政策,無法享受低保待遇,一旦遇到不測,往往比低保戶更加困難。” 為此,港閘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在重大疾病醫療、基本生活保障、勞動就業、貧困家庭教育等方面接連打出幫服“組合拳”,精準消除扶貧幫困的“盲點”,力爭“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港閘區民政局救災救濟科科長張衛健如是説。

  授人以漁、潤苗築夢……港閘區及各部門精準幫服,各顯所長,紛紛送出“政策大禮包”。港閘區教育局將在原有保障政策的基礎上新推出一項重大舉措,港閘戶籍2000多名低保戶、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港閘區上中小學階段,包括社會實踐、校服、伙食等,不花一分錢;港閘區人社區摸清底牌,全程跟蹤式“一對一”就業幫扶,確保困難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員至少一人實現就業,提升家庭脫困的內生能力……

  數據統計,這項政策惠及本區戶籍的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支出型貧困家庭,涉及1500多戶、3300多人。

  政府買單,87萬南通居民有了自然災害險

  打雷燒壞家中電視機、住宅煤氣爆炸造成人員傷亡、在車禍中受傷而肇事者逃逸等,這樣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傷害,今後不用再由南通市民獨自承受了。2017年11月,由政府買單,為市區87萬居民、32萬戶家庭和房屋自動投保的自然災害民生保險正式開始實施。

  近年來,南通市颱風、暴雨、洪澇、雷擊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僅2016年,市區受災人口便有5.1536萬人,導致直接經濟損失1013萬元。作為政府災後救助托底保障的重要手段,市區自然災害民生保險最高給予20萬元/人的理賠金,其中,責任範圍內事故造成人身傷害産生的醫療費用,最高賠償13萬元;除因居住地火災、爆炸事故外,每人每次事故死亡、傷殘最高賠償20萬元,家庭房屋損失每戶每年最高賠償10萬元,室內生活設施最高賠償1.5萬元。

  南通市崇川區居民鄒榮新、陳淑芳夫婦就是首例賠付的受益者。2017年11月10號,因為一場大火,夫妻倆人位於鐘秀街道毓秀家園社區的的家中幾乎被燒個精光,家中家電、傢具全部付之一炬,經濟損失達10多萬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陳淑芳向相關部門報案,不到15天就完成了賠付審核,5萬0150元的保險理賠款讓年收入不足3萬元的陳淑芳一家深感“大火無情、人有情”

  “建立自然災害保險制度,就是要用較小數額的錢、在低概率的自然災害風險下,讓受災群眾既能得到政府救助,又能獲得保險賠付,多渠道彌補災害帶來的損失,降低‘因災致貧’的風險”市民政局局長王國平。

  多管齊下,情暖萬家燈火

  今年49歲的胡鷹娟原是南通萬德電子有限公司的一名檢驗工人,自從六年前不幸患上結腸癌開始,她就成為了南通市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的“老面孔”。每年5000元大病醫療救助金、2000到4000不等的金秋助學金,還有平常七七八八的廉租住房保障、糧油實物救助、物價補貼,讓這個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挺了過來。“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工會給的,我會一直跟病魔鬥爭。”春節來臨之際,胡鷹娟又領回了大病醫療救助金,她説,至少兩個月的藥費不用再愁了。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大的攔路石。多年以來,市總工會專門撥出資金,用於給市區患癌症、尿毒症和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特困職工、困難職工家庭發放大病醫療救助金,2017年最終確定211名特困職工、困難職工符合救助條件,合計發放105.5萬元,創歷年來最高。

  治窮先治病。南通10.89萬需要脫貧的低收入人群中,有半數係因病致貧,屬“支出型貧困”。而從2017年7月起,隨著《南通市政府關於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南通患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重大疾病,年收入低於7000元的貧困人員也有了新的健康扶貧保障。

  《意見》明確,以人均年收入低於7000元的低收入人口為主要幫扶對象,聚焦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實行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政策、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患病低收入人口實行分類救治等七大重點任務。到2020年,低收入人口重特大疾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和保障,個人就醫費用負擔大幅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進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準顯著提升。(供稿 南通市委宣傳部 孫俊俊 編輯 陸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