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持之以恒推動明城墻走向世界
2018-03-06 17:24:37  |  來源:南京日報  |  編輯:穆菁

  推進明城墻申遺,南京一直在努力。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在京接受南京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某種程度上來説,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明城墻申遺的過程,本身就是加強對明城墻保護和管理的過程,是對中國城墻不斷認知、保護管理、引入國際標準的過程,這也是向全世界推介南京的過程。” 

  明城墻是南京一張很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推動這張名片走向世界,一直是南京各界人士的共同心願。不過,與明孝陵申遺相比,明城墻的申遺過程明顯要複雜、困難許多。賀雲翱委員的這段話,既是對這種複雜性、艱巨性的一種解讀,也可視為是對下一步申遺工作的建言:明城墻申遺,要多一些“過程意識”。

  一個令人欣慰的事實是,十多年來,南京通過開展明城墻申遺,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對城墻自身的研究和保護、對城墻沿線周邊環境的大規模整治,讓有著600多年曆史的明城墻真正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近年來,在有效保護和整治的基礎上,南京又推動明城墻向市民和遊客開放,進一步讓明城墻走近當代人的生活。開放也是保護,是一種更高層面的保護。毫不誇張地説,為申遺做出的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換來了明城墻的“新生”。這段申遺的過程,意義不可小覷。 

  從最初南京明城墻單獨列入申遺預備名單,到後來與外地其他3座城市的城墻“打包”列入預備名單,再到現在全國十多座城市聯合加入明清城墻的申遺隊伍,時間已經過去了15年。15年當然不算短,但對於南京明城墻的“新生”而言卻是必需的。舉個簡單例子,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世界文化遺産申報的有關規定,申報項目(城墻)兩邊15米內不得有建築物,50米內不能有高於城墻的建築,周邊環境要協調。在南京老城區,光是跨過這道“及格線”,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更不要説全面達標、高標准保護。

  筆者曾接觸過不少為明城墻保護和申遺而不懈努力的人士,其中有黨政官員,有專家學者,也有普通市民。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心中都有一種明晰的“城墻情結”,不少人視之為一項重要的文化使命,多年來為此做了大量義務勞動和無私奉獻。正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的這份共同熱愛,推動著南京明城墻的保護不斷趨向深入,也讓這張城市名片的知名度越來越大、美譽度越來越高。隨著申遺工作的推進,這個隊伍還會進一步擴大,力量還會進一步增強。 

  多一分“過程意識”,就多一分行動自覺。當年,明城墻的修築耗費了整整27年時間,前人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世界最長的古城墻,也留下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嚴之又嚴的監管制度。今天,把這張城市名片保護好、利用好,是南京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從這個角度看,推動明城墻申遺正是履行這份責任的一部分。申遺不是目的,而是一個抓手、一個杠桿,申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保護和利用,讓南京明城墻能夠抵禦歲月的雨打風吹,成為這座城市歷史發展、文化傳承的物化見證。為此做出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本身就體現了一個城市深沉的文化自信、強韌的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