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回收8萬塊城磚 可維修約3公里明城墻
2016年11月,南京啟動散落城磚“顆粒歸倉”行動,對提供散落明城墻磚或有價值線索的市民給予現金獎勵。截至目前,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磚線索近300條,有效信息94條,已回收城磚約8萬塊。這些城磚將用於明城墻的修復,可維修約3公里的明城墻。
南京明城墻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墻。城墻是南京的文化名片,每塊城磚的背後,是一段歷史的鐫刻、一段歲月的記憶。此前由於種種原因,大量的明城磚流失民間,令人遺憾。如今,在文保部門創新保護方式後,在拼上一塊塊歷史拼圖的同時,也讓更多市民加入文保隊列。心手相傳,延續歷史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供線索和捐贈城磚的市民中,不僅有“熟面孔”的文保志願者,更有很多“陌生人”。他們看中的不是獎勵,而是參與到城墻保護中的儀式感。為身邊的城市出力,留住歷史的印記,這份“文化參與感”,足以讓市民自豪。
創新保護方式,讓民眾有文化參與感。文物保護,可在許可的範圍內,讓普通民眾參與其中,從而更好地讀懂歷史,讀懂文物背後的文化記憶。
文物保護,以往總讓人覺得很專業、很高深。其實,文物有了人氣,才能有生氣。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之所以被稱為“網紅”院長,就在於他積極推動文物“活起來”,讓凝固的歷史“發聲”,在豐富觀者體驗的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故宮,了解歷史。
在我國,僅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處,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記在冊卻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更難以計數。文物保護不是“某些機構”的事,需要各方聯手,從我做起。保護文物,有時只是舉手之勞。市民參與其中,才能對文物有更多了解,對歷史有更多敬畏,讓歷史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