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出系統思維 整體謀劃推進
2018-03-20 09:23:28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高品質發展的區域思考”① 突出系統思維,整體謀劃推進

  推動江蘇高品質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大局作出應有的貢獻,成為2018年全國兩會上江蘇代表委員的共識。自江蘇省委全會做出“六個高品質”全面部署後,各地、各部門正集中力量抓落實。全力推進高品質發展,如何補短板、固底板,強優勢、創新高?《新華日報》3月20日起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對一個區域而言,高品質發展必須突出系統思維。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江蘇作為發達省份,經濟總量大,未來發展的格局要更大、視野要更寬、系統性要更強”。

  系統化謀劃,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高品質發展是一個系統化工程。發展要素的流動首先要靠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江蘇要實現高品質發展,最迫切的是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中,各種運輸方式應當分工協作、互聯互通。”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兼江蘇省鐵路辦公室主任陸永泉説,要進一步提升綜合客運樞紐建設水準,通過優化設計,讓樞紐內各種運輸方式換乘更加順暢,讓城鄉交通之間銜接更加高效,提升樞紐的信息化服務水準,促進鐵路、公路、公交等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

  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之間,需要系統化謀劃;同樣的交通運輸方式在各地如何佈局,同樣離不開系統化思維。

  淮安漣水機場建成通航7年,2017年邁過了百萬吞吐量門檻,增幅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但由於缺少大型航空貨運龍頭企業帶動和航空貨運航線,目前航空貨運仍處於低速發展狀態。“淮安地理位置優越,機場完全可以輻射周邊宿遷、連雲港、鹽城貨源,漣水機場具備打造成為東部沿海重要的貨運機場條件。相關的貨運航線資源亟需跟上。”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尹紅亮説。

  “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而每個地方發展的支撐條件和發展方向各不相同,各地如何定位、重點是什麼、突破口在哪,同樣必須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維。

  連雲港在“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中肩負重任,而港口是連雲港最大的特色與優勢。連雲港市委書記項雪龍表示,連雲港要在六個“大”上下功夫,其中首要的“兩大”就是建設大港口、構建大交通。30萬噸航道二期工程建成後,連雲港港的功能將得到大幅提升,集聚輻射能力也會得到有效增強。

  作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徐州則應充分發揮鐵路樞紐作用,支撐向東向西開放。“建成輻射淮海經濟區的國家綜合交通樞紐,構建具有徐州特點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還需系統謀劃未來。”徐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蔡前鋒表示,徐州將圍繞構建“米”字型高鐵網絡總目標,完善跨區域鐵路網絡,高標準貫通“河海統籌、歐亞陸橋、快捷路網、空中走廊”四大物流通道。

  一盤棋佈局,加快“1+3”重點功能區建設

  在江蘇“1+3”重點功能區建設中,整體謀劃的系統化思維,同樣應是貫穿始終的遵循。

  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院長章壽榮表示,“1+3”重點功能區是系統發展的一個整體,必須要以系統思維科學地推進。應該朝著系統功能最大化、最強化的目標,優化系統結構,調動系統要素,正確處理系統內外各種關係包括系統上一級與並行級的多種關係。

  “每個功能區自具特色,互補而彼此推動,各功能區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匯聚適合特定區域的發展要素,在空間上既形成了發展的整體性,又能體現出高品質發展。”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教授對此深表認同。

  談到“1+3”中的“1”——揚子江城市群,成長春表示,城市群的形成,實際上是基於各城市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可以協調發展。但目前,一些城市之間功能耦合與深度融合不夠,産業同構、競爭大於合作等突出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從總體上講,尤其是注意三點:要在城市群的發展中實現協調性均衡,而非部分城市的繁榮;要加大各級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合作,形成發展的合力;應充分發揮各城市的比較優勢,更多展開基於産業鏈的産業分工。”

  在江蘇省社科聯研究室主任劉西忠看來,“1+3”重點功能區,是建立在放大優勢、強化功能、彰顯特色基礎之上,通過生態水系、功能特色、基礎設施、體制機制的連結,形成一個功能互補、協調聯動、融合融通的江蘇發展共同體。其中,揚子江城市群重點推進“城市+”,把一群城市織成一個城市群,促進一體化發展;沿海經濟帶重點推進“海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再造一個海上江蘇;江淮生態經濟區重點推進“生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重點推進“一帶一路+”,在對接國家大戰略中做大格局、做出影響、做成區域中心。整體謀劃推進,還需促進“1”和“3”的連接對接。

  一體化推進,全面實現“六個高品質”

  江蘇提出了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六個“高品質”,這六個高品質發展各處特定區域,又合為一體。

  “六個高品質發展有著內在的邏輯和聯繫。”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宏認為,經濟發展是基礎,改革開放是內在動力,城鄉建設是外在形態,文化建設是靈魂引領,生態環境是品質保證,人民生活是最終追求,“實現更高品質和水準的發展,六個方面互為補充,相互支撐,才能形成江蘇在新時代走在全國前列、為建設現代化強國先行探路的整體發展格局。”

  “六個高品質”的系統性,體現在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經濟發展與惠及民眾的統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適合新時代戰略措施的統一。“這是缺一不可、相互支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小錫看來,其中如果任何一項工程是短板,“六個高品質”目標就不可能整體實現。“六個高品質”必須整體推進,沒有改革開放的高品質,江蘇就跟不上全國發展的節拍和進程,就無法與全球化進程接軌;沒有城鄉建設的高品質,社會主義現代化將不可能真正全面實現;沒有文化建設的高品質,民眾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不能提高,一切工程建設將會精神動力不足;沒有人民生活的高品質,一切建設工程將會失去活力和積極性。

  “六個高品質,每一個方面都與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江南大學教授劉煥明表示,最眼前的是人民生活的高品質,核心是不斷探尋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變為現實,比如努力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通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在發展基礎上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實現人民生活高品質作為發展出發點,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他的高品質自然會得到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從而得以實現。

  對此,灌雲縣副縣長張立冬深表贊同。他認為,系統性推進“六個高品質發展”,一方面要從頂層設計上確定高品質發展的“指揮棒”,必須加快制定配套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另一方面,在以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同時,要立足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導向,統籌協調經濟與民生、文化、生態和社會職能的關係,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