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發展普惠金融,對金融機構來説不僅僅是履行社會責任,也是一個戰略機遇。”3月29日,在北京舉行的2018年第11場銀行業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興業銀行副行長陳錦光表示。
自2003年聯合國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十多年來,普惠金融已發展成為全球範圍內的一項重要金融實踐。多年來,興業銀行秉承“寓義于利”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觀,以商業可持續為原則,圍繞綠色金融、養老金融、銀銀平臺、社區銀行、小微金融等領域形成了一批普惠金融優勢業務,明顯改善對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口、特殊人群、生態建設等領域的金融服務,走出了一條具有興業特色的差異化普惠金融之路。2017年9月,興業銀行在股份制銀行中率先宣佈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進入普惠金融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做足特色優勢 打造差異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
可持續發展是普惠金融的一項基本原則,但普惠金融服務往往具有風險高、成本高、收益相對低的特點,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如何實現商業可持續和普惠的平衡,興業銀行給出的答案是立足自身稟賦,開展優勢業務,打造差異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
陳錦光認為,發展普惠金融不能一擁而上,面面俱到,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深做透做優。
作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和綠色金融的先行者,興業銀行十多年來深耕綠色金融,在體制機制、專業團隊、産品服務等方面形成了領先優勢。該行將綠色金融實踐進一步延伸至普惠金融領域,不斷提升綠色金融普惠性。
該行綜合運用排污權抵押貸款、碳資産質押貸款、合同能源管理融資品等多元化産品,幫助節能減排小微企業盤活環境權益資産,破解擔保難、融資難問題;積極探索綠色扶貧融資服務,大力發展綠色按揭貸、綠色理財、低碳信用卡等個人綠色普惠金融業務。
銀銀平臺是興業銀行獨特的商業模式。該行運用銀銀平臺商業模式,加大與廣大中小金融機構的業務合作、科技與管理輸出,將移動支付、財富管理等現代化金融服務擴展到更多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填補金融服務盲區,成為該行普惠金融實踐的典型樣本。銀銀平臺不僅提升了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水準和競爭力,更幫助中小金融機構有效提升服務當地居民、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有效增加了當地金融供給。
社區支行是興業銀行普惠金融服務的重要陣地。2013年該行在福州設立國內首家社區支行,目前社區支行網點近千家,服務社區居民超過350萬人。該行社區銀行以“親民、利民、惠民”的服務宗旨,針對社區居民需求提供錯時服務、專屬消費和經營貸款、各類簽證代辦、代收物業費以及住房、教育、保險、養老等綜合金融服務,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成為廣受客戶歡迎的家門口的“金融管家”。
擁抱金融科技 為普惠金融插上數字翅膀
近年來,金融科技迅猛發展,在改善客戶體驗、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成本、拓寬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等方面卓有成效,已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助力。以科技興行戰略為引領,興業銀行主動擁抱金融科技,將科技廣泛運用於普惠金融實踐。
以推進網點智慧化轉型、打造智慧網點為抓手,興業銀行將科技創新和傳統銀行服務有機結合,持續提升網點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如率先研發盲人專用ATM機,實現全程語音導航服務和可觸摸盲文服務支持;推出VTM(遠程櫃員機),為客戶提供遠程客服“面對面”視頻交互在線服務等等。此外,該行還著力打造文明規範服務“百佳”示範單位及“星級”營業網點,提升網點服務品質,2家網點榮獲2017年度中國銀行業文明規範服務“百佳示範單位”稱號,近90家網點獲評“星級”營業網點。
完善線上服務渠道建設,通過科技延伸服務觸角,是興業銀行近年來重點發力的一個方向。該行加快完善集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直銷銀行、微信銀行、短信銀行于一體的一站式網絡金融服務平臺建設,突破時空限制,為客戶提供全天候、便利安全的網絡金融服務,目前服務個人客戶超過3000萬,交易筆數超過13億筆,交易金額超萬億元,網絡金融櫃面替代率97.08%,同比增長2.29%。
順應移動支付發展趨勢,興業銀行在為社會提供便捷支付服務,提升支付效率方面下足功夫。如針對小微商戶創新推出“興e付”收單産品,支持微信、支付寶、QQ錢包、京東錢包等支付,助力小微商戶收單效率提升,目前服務商戶超過27萬戶,2017年交易量超過14億筆,金額1727億元。通過與合作銀行開展移動支付産品“錢e付”、跨行代收付産品“匯收付”等創新産品,豐富農村金融機構支付手段,其中與喀什農商行開展的“錢e付”合作,將移動支付服務輸送到我國西部最邊遠地區。
民生領域,興業銀行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金融”的服務新模式,推出“智慧醫療”金融解決方案,為各大醫院搭建“掌上醫院”,實現預約掛號、排隊叫號、看報告單、自助繳費、分診叫號手機端一站式辦理,有效改善和提升傳統醫療産業和醫療就診環境,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緩解“看病難”問題。目前已簽約醫院近400家,上線251家,惠及患者近660萬人。
聚焦薄弱領域 增加普惠金融産品與服務供給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小微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興業銀行直面這一難題,堅持做“小”文章,做“專”服務,創新推出“小微三劍客”“循環貸”“e系列”“興業管家”等多元化産品,建立健全集結算、融資、增值服務為一體的小微專屬産品體系,不斷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可得性,降低融資成本。截至2017年末,該行小微企業“三個不低於”貸款餘額達6111億元,同比增長9.46%,高於全行資産增速4個百分點以上,申貸率96.04%。
該行堅持“減費讓利”,在嚴格執行45項免費服務及小微企業服務“兩禁兩限”規定的同時,增加63項額外自主免費服務項目,免除日常財務顧問服務費等項目,僅2017年即主動減費合計超過10億元。
同時,針對“雙創”、農民、貧困人群等銀行傳統模式下較難惠及的“長尾”客戶,興業銀行大力推進産品服務創新,優化薄弱領域金融供給,著力提高服務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
服務“雙創”群體方面,針對城鎮失業人員、復員轉業軍人、返鄉創業農民工等的創業需求加強産品創新,推出各類個人創業貸款。同時,該行聚焦創業創新型和科技型優質小微企業客戶,持續探索佈局“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目前,興業銀行服務的“新三板”掛牌客戶約2千家,高新技術企業逾萬家。
服務“三農”方面,該行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戶”“銀行+保險+農戶”等金融服務模式,加大對區域一體化農業集團以及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産業鏈的融資支持,提升現代農業生産效率。同時,積極搭建銀政合作平臺,加大涉農信貸投放,滿足鄉村振興和“三農”多元化金融需求,到2017年末,該行涉農貸款規模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11.68%。
精準扶貧方面,興業銀行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以三明為試點全國首推林權按揭貸款,在福建試點推動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有效解決農戶抵押手段不足的問題,助力脫貧致富。同時,積極打造“産品扶貧、産業扶貧、渠道扶貧、教育扶貧、定點扶貧”五大體系,在內蒙古、黑龍江和廣西等地分別設立乳業、農業、林業産業金融中心,精準服務當地特色産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脫貧,截至2017年末,該行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發放個人貸款餘額合計32.51億元,增幅達31.14%。
奮進新時代 譜寫普惠金融事業新篇章
發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金融機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以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為新起點,興業銀行將普惠金融業務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建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進入快車道。
組織體系方面,興業銀行已構建起從總行到分支機構、自上而下的普惠金融“三級”垂直管理組織架構。總行層面成立普惠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和普惠金融事業部,承擔全行普惠金融業務的牽頭與組織推動工作;分行層面,由零售金融部牽頭負責轄內普惠金融業務的組織推動,並將全行2000多家同城支行特別是社區支行打造為普惠金融服務的主陣地和橋頭堡。
配套管理機制方面,加快建立完善綜合服務、統計核算、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和考核評價“五專”經營機制,實現普惠金融業務業績計量、統計核算,實施戰略性資源傾斜,為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
立足自身特色,興業銀行已形成“1+N”的商行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其中“1”指普惠金融事業部,“N”指的是中小企業部、綠色金融部、銀行合作中心等專業化經營管理機制。通過“1+N”體系,進一步聚焦小微、三農、養老金融、綠色金融、消費金融等特色領域和重點領域,持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準。
陳錦光透露,該行正在制定普惠金融長期發展戰略,將普惠金融的理念融入銀行的戰略規劃、業務發展、績效考核、員工培訓等核心環節,“我們的目標是將普惠金融打造為像興業銀行綠色金融一樣響噹噹的又一塊金字招牌。”(文 鄒晶瑩 編輯 張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