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掃方式更趨多元 綠色文明祭掃蔚然成風
2018-04-02 16:48:27  |  來源:南京日報  |  編輯:羅毅

  去墓園祭掃,拿鮮花的越來越多了;去社區公祭,市民參與的熱情高了;去網絡平臺,悼念親人更方便了……與往年相比,2018年清明期間,祭掃方式更趨多元,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等傳統祭祀方式,已逐漸被鮮花祭祀、社區公祭、網絡祭祀等綠色文明的祭祀方式所取代。 

  這種低碳環保的綠色祭祀之風,讓傳統的清明節更加文明。

  變化一 墓園焚燒紙錢的少了,鮮花祭掃成主流

  剛剛過去的雙休日,南京市再次迎來清明掃墓高峰,約56萬人分赴14家經營性公墓、167家公益性公墓祭奠親人。 

  在普覺寺、隱龍山、雨花功德園等墓園,來掃墓的市民手中少了紙錢、鞭炮等傳統的祭祀品,取而代之的是一束束鮮花。 

  在雨花功德園壁葬區,50歲的王霞萍帶著女兒專程從上海回來給父母掃墓。“父親母親生前非常恩愛,也很浪漫,百年後他們選擇了節地生態葬。今天我們特意準備了一束百合、一束菊花,讓這些鮮花陪伴他們。”王霞萍説。 

  雨花功德園常務副總經理阮鋒介紹,經過這麼多年的宣傳普及,市民文明祭掃的意識逐步增強,比如這兩年來功德園祭掃的市民,超過八成會帶著鮮花來。 

  2018年,功德園還在全市試點打造綠色無煙墓園,凡是購墓市民須先簽文明祭掃公約,承諾在園區內不燃放煙花爆竹和燃燒錫箔、冥幣、紙錢、紙扎等。同時,該園還購置了環保流動祭祀車,對於仍有焚燒紙錢行為的市民,工作人員會規勸他們去祭祀車旁焚燒,儘量減少污染。 

  “中國人歷來重視祭祀先人,從3月中旬到清明小長假最後一天,預計我市約有500萬人掃墓。由於經濟、社會發展,厚斂重葬、燒紙錢等陳規陋習正逐步淡出,文明祭祀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南京市陵園管理中心主任張明躍介紹。 

  張明躍表示,相比從前清明節墓園的煙熏火燎,這兩年南京市墓園平添了幾許肅穆和清雅,基本沒有人隨意燃放鞭炮,用鮮花表達情意的文明祭掃者2018年佔了絕大部分。 

  變化二 社區公祭活動多,市民參與熱情高

  在去墓園祭掃的同時,2018年清明期間,市民祭掃方式更趨多元,其中全市陸續組織了數百場公祭活動,溧水更是第一次舉辦社區公祭,通過文明祭掃,緬懷英烈、感悟生命。 

  3月21日,由市殯葬管理處主辦、溧水區民政局承辦的南京市2018年首場社區公祭在該區南門廣場舉行,這也是溧水區第一次舉辦社區公祭。

  不僅如此,該區還將在8個鎮街開展清明社區系列宣傳活動,確保殯改宣傳無死角、全覆蓋,推動溧水區全國殯葬改革綜合示範區建設快速前行。 

  根據殯葬部門統計,清明期間,全市共有數百場次不同層面組織的社區公祭活動,其中鼓樓區就達90多場,通過為親人種植一棵樹、敬一杯酒、獻一束花、召開家庭追思會等文明健康祭奠方式寄託哀思。 

  社區公祭不僅能有效減輕公墓集中祭掃的壓力,也為老年人、殘疾人和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悼念親人的新平臺。 

  “我老家在寧夏銀川,平時工作忙,一年很難回趟家,更別説清明瞭,我很想老家過世的親人,社區公祭正好彌補了我的遺憾。”南京市人民中學孟老師説,其實只要心意到了,在哪都一樣。 

  市殯葬改革辦公室主任陶四海介紹,南京市從9年前開始推行社區公祭活動,主要集中在主城區,考慮到郊區居民的心理接受程度,一直沒有推行。2017年江寧、高淳嘗試首次舉辦,2018年溧水則是第一次,很多離墓園較遠、出行不方便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參加社區公祭,效果還不錯。目前,全市累計已有數萬居民參加了公祭活動。    

  變化三 借力“互聯網+”,網絡祭奠成風尚

  “清明念故人,網上寄哀思”,除了鮮花祭祀、社區公祭,網絡祭奠成為新風尚,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通過“網絡墓園”“雲祭掃”表達對逝去親人的緬懷。 

  上個月中旬,在南京上學的王亮輕點滑鼠,就為逝去的親人建起一座“網上紀念堂”,彌補了2018年清明期間無法趕回貴州遵義老家祭拜先人的遺憾。

  王亮還將“網上紀念堂”的連結發給親友,親友通過點擊網頁上設置的送花、鞠躬等按鈕,在網絡上緬懷先人,寄託哀思。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加上各種因素的限制,很難在每年清明節等祭祖日子親臨現場祭掃。”王亮説,如今通過網絡祭奠,可讓他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對先人的祭掃和緬懷。 

  作為一種全新的祭祀方式,網上祭祀近年來逐漸興起。“早在5年前,功德園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雲祭掃’,市民只要有一部智慧手機或是一部電腦,就可以隨時上網調閱‘雲’系統裏面儲存的視頻資料,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絡紀念館。”阮鋒説,目前,該園網上紀念館已有千人,訪問量最大的一個紀念館達到200多萬次。 

  此外,該園還開通“網絡視頻遠程祭掃系統”,遠在國外的遊子因路途遙遠,無法到公墓祭掃,園區可以代為祭掃。 

  一條微信、幾句留言、一束花、一棵樹、集體江祭……與往年相比,2018年南京市群眾祭掃方式更趨多元,“低碳”祭掃成為更多市民的選擇。 

  市殯葬管理處處長裴雲峰表示,流傳幾千年的祭奠習俗本就應因時而異,特別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祭掃習俗也需“與時俱進”。人們在現代社會傳承“祭祖追思”傳統文化的同時,可以用更文明、綠色的祭奠方式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