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午後,無錫宜興南部山區的山巒在陽光照耀下,青翠欲滴。
芙蓉山下一個叫石羅墩的自然村裏,趁著天好,村民楊洪春趕緊把家裏的東西整理一下,衣服、櫃子也搬出去曬曬太陽。老楊住的這棟房子2018年打算翻新,手續最近就能辦下來。“你看看我們村裏老百姓的房子,好哦。西面的老朱家弄得像公園,東面的潘家造得像別墅。條件好了,我也不能掉隊。”放下手中的活兒,楊洪春呵呵笑了。
石羅墩是宜興張渚鎮芙蓉村的一個自然村,僅有30多戶100多人口。小小自然村裏,卻出了4家五星級“秀美庭院”,家家戶戶的家前屋後都自成一景。雖然地處深山,幾十年前沒人願意來,但如今來這兒的遊客卻越來越多。
農民家前屋後皆是秀美風光
楊洪春嘴裏的老朱名叫朱國田,“他家院子可是我們村的典範。”
“喲,置辦新傢夥啦。”一進院,楊洪春便看見朱國田和妻子徐曉芬在涼亭裏研究新機器。“新式飲水機,試試效果,馬上週末人一多,泡茶就不用愁了。”朱國田端起水壺泡了壺茶,招呼我們坐下。
朱國田有個映山紅觀賞基地,這兩年一到3月底便會迎來一波又一波看客。2016年,張渚鎮為進行鄉村環境連片整治,倡導村民打造“秀美庭院”,評選的唯一要求是要開放,沒有圍墻,希望通過庭院“小景”連起村莊“大美”。鎮裏這一發動得到了眾多村民響應,也點醒了朱國田,“那麼多人來看映山紅,要是能讓他們有個落腳地坐坐,多留一會兒,那民宿、農家樂不就能搞起來了?”
自家庭院打造,朱國田很有想法。兩棟小樓間搭起了十多米長的長廊,長廊邊挖了條小溝渠,用鵝卵石點綴,上頭架個小橋。屋邊造個涼亭,還把山泉水引來。打扮後的小院讓參與“秀美庭院”打分的評委們眼前一亮。一旁的徐曉芬忍不住插話,她還翻開手機給中國江蘇網記者看了當天的視頻:正值花期,院子裏人來人往,長廊邊上坐滿了人。那天,光開水就燒了28壺。如今,讓朱國田得意的是,自家的庭院也成了遊客的手機拍攝對象,就水池旁的花盆邊,在那拍照的不下兩千人。
石羅墩裏,像這樣的五星級“秀美庭院”還有3家。而整個張渚鎮,已有500余戶村民參與“秀美庭院”創建,有星級庭院近40家,2018年還有150戶正在創建。農民的家前屋後成了自然風光裏的最大看點。
村落“景區化”引來創業新生代
隨著一個個農家小景的出現,村裏在環境改善上的思路逐漸從整治轉為建設。村中央的水池邊建起了一條寬3米多、長300米的健康步道,農民家門口搞了個小型健身區域,村中央用太湖石做了個小景,半山腰造起了涼亭……一個“景區化”村落逐漸成形。
美麗的風景引來了看客,還引來了創業新生代。
來村裏遊玩的客人,朱國田都會推薦他們去竹谿人家用餐、住宿。民宿老闆朱南寧,今年33歲,一個地地道道的南京人,多年前嫁到了宜興,在城區工作。老公潘軍在石羅墩有棟老房子,眼見著村裏的環境越變越美,來玩的人越來越多,夫妻倆便打起了老房子的主意。2016年底,民宿正式運營。“一樓餐廳,樓上有五種不同風格的客房,節假日基本爆滿。”曾經是上班族的朱南寧已融入了農村生活,平日裏在村裏的幾張隨手拍都能贏得一波點讚,引來一批遊客。對家前屋後的打造,朱南寧花了不少心思,特別是家門口的一塊荒田“變身”花田,成了村民和遊客的最佳取景、休閒地。
“挖掘機到啦,我馬上過來。”接了一通電話,朱國田匆忙向山上趕去。“等朱叔叔投資的這個項目一運營,我們又要沾光了。”一旁的朱南寧悄悄告訴中國江蘇網記者。2017年,朱國田下定決心承包村裏的一塊山地,打算把映山紅、月季、臘梅等種到山上去,結合山上特有的太湖石,打造石龍山公園。事實上,不止是朱國田,據芙蓉村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已有不少投資人找到農戶商量,想租下房屋做鄉村遊項目。
“美文化”也帶來了文明新風貌
走在村道上,楊洪春説起了村裏的大小事。在他看來,這幾年村裏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雞舍、豬圈逐漸消失了。他告訴中國江蘇網記者,自己曾經也是個資深養豬戶,2016年覺得環境變好了,家門口養些畜禽太煞風景,便主動拆掉了豬舍。現在村民不但能做到垃圾入簍,還能主動擔當起保潔員的角色。“老百姓心裏都明白,只有鄉風淳樸、文明,才能吸引更多外來客。”
路過拐角,楊洪春突然掉頭,説想去看看老陳。老陳名叫陳順林,是位殘疾人。“中午吃啥了?”“喏,早上隔壁小磊送來的菜。”這些年,陳順林受到村民不少幫助,平日裏只要他開口,村民都願意來幫他。説到小磊朱磊鑫,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給他點讚。今年25歲的朱磊鑫對家鄉情有獨鍾,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雖然每天要驅車20多公里上班,但依然堅持回村住。2017年初,聽説村裏籌集慈善款幫助困難戶,他毫不猶豫捐出了自己2萬元積蓄。在村民的推薦下,2018年朱磊鑫剛剛通過考察,成了一名預備黨員。
在石羅墩,90%的農戶是家庭文明戶。“朱營斌家樂於助人、敬老愛幼,潘曉明家家庭和睦……”楊洪春掰著手指頭説出了一串名字。“等你什麼時候來村裏轉轉,走到村民家門口,他們肯定會主動邀請你坐坐,給你倒杯茶,這個我可以打包票。”楊洪春拍拍胸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