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灌雲縣先後開工建設伊甸園、潮河灣和伊蘆山3個鄉村景區,並於2017年10月試營業。從破土動工到如今正式開園,短短19個月,3個新景區均獲授“省4星級鄉村旅遊區”,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多億元;其中,伊甸園景區入選“國家旅遊局旅遊優選項目”名錄,潮河灣景區被認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濕地公園,伊蘆山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灌雲旅遊自此串點成線,開啟全域旅遊新時代,2017年被評為“全國十佳全域旅遊示範區”。2018年春節7天長假,全縣旅遊景點門票收入就超過去年全年。
經濟相對薄弱的灌雲縣,是如何下活全域旅遊“一盤棋”的呢?
講究獨特性,不搞全面開花
三年前,有山有海的灌雲提出“終結化工大縣,向旅遊大縣轉型”的目標,得到全縣熱烈響應。當地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各鄉鎮刨根溯源,將文物古跡、歷史遺存、神話傳説一股腦蒐集上來,紛紛申報開發旅遊景區。
“旅遊開發不能一哄而起,要市場導向、規劃先行。”縣委書記左軍決定“解剖”龍苴鎮古城遺址。此為秦末漢初大將司馬龍苴築的土城,距縣城25公里,目前僅剩高出地面6米的“大土堆”,偏居荒野。光修公路就要幾個億,即使路通了,又有多少人前來“尋古”?
“全縣上百處古跡遺址哪能同步開發?錢在哪、誰投資、幾年能回本?”在全縣旅遊工作會上,左軍將自己的擔憂和盤托出。接著,請來專家開旅遊知識講座,讓大夥明白:自然、歷史、人文、社會等特色資源,不等於優質旅遊資源,不等於都能開發成旅遊産品。旅遊景區是旅遊産品高度市場化的結果,不能一廂情願“造景”。之後,各鄉鎮主動撤回開發申請,服從全縣全域旅遊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圍繞有“看頭”、有“玩頭”、有市場,經過多輪評估,2016年初,灌雲縣委、縣政府決定量力而行,依規首批開發以上3個景區,不搞“全面開花”。
講究低成本,拉長産業鏈
灌雲全域旅遊,目前定位為200公里半徑的鄉村遊,並立足鄉村資源拉長旅遊鏈,低成本開發,不貪大求洋,能栽“土花”不種“洋草”,多種“好看又好吃”的實用植物,能改造自然地貌的不新增用地,千方百計降低投資和運維成本,提高景區集約開發水準。
用足遍在性資源,以鄉村旅遊撬動産業結構調整。潮河灣景區大面積種植油菜、向日葵和蓮藕,不僅形成三朵“景觀花”,還帶動了農副産品的深加工;伊蘆山景區依據商代開國賢相、“湯藥之祖”伊尹的傳説,種植千畝梅花,建成全國最大梅園,並開發出系列養生飲品;伊甸園景區依託原有6500畝梨樹發展大地景觀、立體採摘,又建起丹麥童話小鎮、中國愛情海等藝術街區,中西合璧、四季有景、景出效益。
“很多景區都困在運維成本上。灌雲通過挖掘、喚起、再現鄉土旅遊價值,減少旅遊投資運維成本,吸附周邊農民就業,增強了景區內生動力和競爭力。”南京大學國土資源與旅遊學系主任章錦河教授這樣評價灌雲。
吸引農民參與景區建設,灌雲闖出一條旅遊扶貧、鄉村振興新路子。位於潮河灣景區的楊集鎮,有10個村4萬人生活在緊鄰泄洪通道的沂河兩岸,過去一年只長一季小麥,加上交通閉塞,群眾生活窘困。鎮黨委書記李明介紹:2017年起,景區按每畝1000元價格流轉這些低窪田,再“返聘”農民種油菜、蓮藕和修公路,按月發工資;每年“油菜花節”的旅遊收入再二次分配;又新修兩條10公里柏油路,打通向外通道。2018年,沂河兩岸2萬農民可順利脫貧。伊甸園景區建設也帶動周邊村民辦起60多家商店、民宿和農家樂,“家門口脫貧”的成績還上了央視《新聞聯播》。目前,常年在3個景區從事運輸、餐飲、民宿、農家樂、採摘的務工農民已達2萬人,環繞3個景區的5個村,分別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省休閒觀光農業示範村和省健康村。
講究機制新,提高市場化運營水準
灌雲縣幾年前開發一個景區時,縣監察、交通、住建、國土等部門“合盤上”,多部門融資、多頭經營管理,到頭來景區還是“半死不活”。“政府辦景區,忙得要死,但成活率很低。”縣旅遊局長馬兆同反思道。
和以往不同,3個景區的開發都是先成立融資機構、找好錢,再選聘職業經理人、成立經營公司,萬事俱備,項目才開工建設。
縣裏專門成立旅遊投融資公司,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旅遊産業發展投資體系。3個景區分別成立經營公司,在全省範圍公開選聘職業經理人,提高景區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水準。其中,伊甸園景區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因運營出色,被評為連雲港市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
“壓力大!30多萬年薪不好拿。”招引自南通的伊尹小鎮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卞瑞華坦承。他告訴記者,目前伊蘆山景區活動一場接一場,現在是梅花節,下面是風箏節,再就是湯養美食節……沒有差異化創意策劃,就聚不來人氣,也形不成盈利模式。
依靠文化聯姻,豐富旅遊內涵,做強景區,是灌雲經營旅遊的又一創新。灌雲將縣內大伊山景區佛文化、鏡花緣文化與連雲港市區花果山西遊記文化相融合,打造市、縣聯動的旅遊文化綜合體系。如今,灌雲這3個景區已成為連雲港“大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