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江蘇省農委主任楊時雲表示,江蘇省將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由增産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推動全省農業高品質發展,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開創江蘇的“新鄉土時代”。
農業強,産業興旺肩上扛
3月26日,由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協會等14家協會和單位聯合發起的江蘇省鄉村振興産業聯盟成立。“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鄉村振興産業聯盟是促進産業興旺的重要組織形式。”省人大常委會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吳沛良説,聯盟要致力於開拓新思路、架起新橋梁、搭建新平臺,促進優勢企業、優勢人才、優勢資源跨行業整合,形成信息共享、優勢疊加、跨界融合的合力。
聯盟副理事長、福中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宗義介紹,福中集團近年一直關注“互聯網+農業”發展,旗下數字商業板塊中“小6水産網”依託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買賣雙方自動配對,幫賣家更快地賣貨,幫買家找到合適的水産資源,成為行業“獨角獸”;中國蟹庫網打造垂直的河蟹專業B2B平臺;生鮮B2C平臺“小六美鮮”幫助農村各類生鮮農産品擴大銷售渠道。三大電商平臺各有側重,不僅改變了農産品流通,而且逐漸向産中、産前等領域擴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江蘇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生産自然條件優異,科技、裝備等條件基礎較好,但結構較單一,一産較強、二産、三産偏弱現象突出,産業振興任重道遠。對此,省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邵紅寧認為,要堅持系統思維,注重規劃先行。比如在現代農業産業佈局上要根據“1+3”重點功能區總體規劃框架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發展要求,制定和優化農業産業發展規劃,根據各功能區特點,分類施策,推動農業差異化協同發展;堅持綠色生態導向,突出高品質發展。以開展“農業品質年”行動為契機,讓“蘇”字號綠色品牌真正樹起來、響起來,使産業強起來;堅持産業融合,促進農民增收。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優勢特色産業集聚集群,以科技為支撐,發展“互聯網+”、創意休閒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激發産業鏈、價值鏈的重構和功能升級,促進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實現産業富民。
農村美,良好生態成支點
泰州市姜堰區橋頭鎮小楊村村民仇國勤沒想到,這一年村裏美得變了樣:修路造林,造出一條櫻花大道;即將建成的“溱湖小楊人家”,把破舊農舍改造為灰墻黛瓦的民宿。泰州市田園辦主任、住建局局長高衛東説,泰州把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列入全市“十大重點工程”,選擇千年銀杏村、最美菜花村等生態田園村,優質、綠色、品牌農業等産業特色村,裏下河水鄉、傳統民居等鄉土特色村,燈會、廟會、會船等民俗特色村,歷史名人、歷史遺存等文化特色村,試點先行、創新引路,探索不同基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村莊全面振興的泰州路徑。
為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江蘇省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統籌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位置,加快推動“三個轉向”、實現“三個聚焦”:財政支持轉向提質增效,聚焦增加優質農産品供給、強化農業生態功能;科技支撐轉向綠色生態,聚焦提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技術裝備水準;産業扶持轉向全産業鏈集成,聚焦生産環節、品牌打造、消費終端一體化開發,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産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水利是現代農業的命脈、美麗鄉村的根基、生態宜居的基礎。省水利部門將加大工作力度,為鄉村振興提供“一汪清水”。抓整治,每年疏浚農村河道土方不少於2.5億立方米,到2022年,全省再建成75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打造2000條生態示範河道,建設200個“水美鄉鎮”、2000個“水美村莊”;保供水,加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進農村24小時供水,保障“廁所革命”落實;強管理,發揮村級河長作用,解決面廣量大的農村河塘管護問題,確保村級小微水體有人管、管到位。
農民富,“口袋”“腦袋”齊充實
在坐落于沭陽西南崗地帶的耿圩鎮多肉體驗園,《新華日報》記者巧遇前來拿貨的一名90後。他告訴《新華日報》記者,2016年大學畢業後,他利用政府提供的2萬元扶貧小額貸款,返鄉創業,種植多肉。“通過淘寶和微信銷售,2017年利潤有五六萬元,我種的都不夠賣了,所以來拿貨。”
指著正在籌建的多肉體驗園二期電商交易市場,耿圩鎮人大主席顧海岩介紹説,這個項目可招引電商40家,能帶動至少50戶低收入農戶增收。
“産業扶貧是開髮式扶貧的根本路徑。”省農委農經處負責人説,2017年,省農委開展省重點幫扶縣農業産業富民推進工作,建立掛鉤幫扶機制,對12個幫扶縣實行現場指導、掛鉤幫扶、項目推進和政策扶持,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扶貧工作有機結合。2017年10月,省農委會同省財政廳向每個幫扶縣下達850萬元的産業富民項目資金,支持76個農業産業富民項目建設,帶動一批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脫貧增收。
江蘇省農民收入增幅連續8年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到2.277:1,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口袋”富了,“腦袋”也要充實。“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省農委園藝處處長蘇士利介紹,江蘇省正以特色農業為基、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鄉村為形,加強規劃引領,注重創新創意,優化發展佈局,重點圍繞沿江、沿海、沿運河、沿黃河故道及湖泊丘陵資源,實施創意休閒農業“百園千村萬點”建設行動,培育具有江蘇特點的品牌體系,打造串點成線、連片成帶、集群成圈的發展格局,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證。”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説,永聯村通過建設文化活動中心、永聯戲樓等場所,成立舞蹈隊、鑼鼓隊、折扇隊、合唱隊等團體,大力繁榮鄉村文化。村裏按每年每人1000元標準設立“文明家庭獎”,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計劃生育、交通法規等方面要求制定成百分制考核條款,實施年度考核。建設愛心互助街,成立志願者聯合會、為民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大力弘揚和培育互助精神。“鄉村要從過去的被動接收反哺,到今天的主動作為、實現振興,進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春來江水綠如藍”,碧波盪漾、青山朗潤,老街雨巷、絲竹悠揚的鄉村振興“最靚顏值”,正在江蘇大地漸次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