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專家建言:讓科技成為金融發展助推器
2018-04-10 10:39:28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如何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專家建言:讓科技成為金融發展助推器

  4月4日,江蘇省金融研究院舉行“推動江蘇金融高品質發展”研討會,專題探討江蘇金融品質、效率和動力變革路徑。與會專家提出,金融高品質發展,需改變傳統思路,探索與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相適應的發展模式。

  拉存款越來越難,放貸只能繼續減少

  省金融研究院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江蘇存款規模2017年至今保持在13萬億元以上。從存款結構看,居民家庭存款、企業和機構存款的佔比,始終保持在35%以上及36%左右。從變化趨勢看,居民存款比重在下降,企業存款比重在上升。

  江蘇存款規模與貸款規模構成的貸存比較高。2011年至今,貸存比一直處於中等偏上水準,徘徊在74%左右。

  “貸存比較高,雖然不能肯定風險會發生,但至少説明銀行體系在融資上不會有更多緩衝空間。”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蔣昭乙分析説,這將意味著銀行能放的貸款少,企業融資會更加困難。一方面,在貨幣政策從緊期間,通過各類渠道創造的存款增量相對有限;另一方面,2007年至今,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持續下降,因而銀行拉存款越來越難,存款變少,放貸數額只能繼續減少。

  未來,保持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至關重要。同時,國內經濟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金融産品的創新和科技手段的運用,使金融風險更具隱蔽性、複雜性和傳染性。專家呼籲,在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金融機構需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和處置。

  降低信息不對稱,消除銀行風險顧慮

  金融如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需求?省金融研究院調研發現,銀行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還不夠,不少企業感受不到多少金融扶持的獲得感。

  “促進江蘇金融業高品質發展,亟待推動金融業的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省社科院財貿研究所副研究員丁敬雯説,在江蘇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引導金融資源更有效地進入實體經濟各個環節。

  “銀行資金就那麼多,一邊是國企,另一邊是民企,通常更傾向於投給國企。”南京證券工作人員陳凱認為,銀行習慣於認為投資民企風險很大,這種觀念在新時代已不合時宜,需要重新思考。其實效益好的民企很多,不能用傳統思維去斷定風險大小,要通過對産業的認識去辨別風險。

  “一些企業融資難,有時並非銀行不願貸款,要反向思考,降低信息不對稱,增加銀行對企業的深度了解,消除銀行的風險顧慮。”省金融辦工作人員姚舜説。

  “銀行放一筆幾千萬的貸款和放一筆幾百萬的貸款,要走的流程基本一樣,但小額貸款的審批要付出更高的貸前、貸中審查成本,利潤遠遠低於大額貸款,因此銀行往往不願做中小企業貸款。”蔣昭乙建議,從放開小貸公司融資渠道限制、納入央行徵信系統等方面入手,鼓勵小貸公司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發揮更大作用。銀行可通過大數據分析、供應鏈金融等方式降低調查企業的成本。

  銀行業態在變化,加速民營金融發展

  《新華日報》記者最近發現,在南京新街口一帶,一家銀行開始調整作息時間,還有的銀行關閉部分網點。

  “這個細節值得關注,它説明銀行業態正在悄悄發生改變。”省金融研究院院長吳先滿認為,經濟繁榮時,銀行往往推波助瀾,導致一些項目和領域投資過熱;經濟收縮時,銀行又會表現冷淡,最終加劇危機。

  “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扶持標準要變,經濟繁榮時,不妨冷靜一點;蕭條時,不妨稍微熱一點。金融高品質發展,不能再延續、依賴過去的路徑。”吳先滿坦言,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跟民營金融與現實環境不匹配有關,民營經濟發展更需民營金融的支持。

  多位專家表示,與民營經濟發展的規模相比,民營金融發展明顯滯後,當前江蘇省只有一家民營銀行,有必要加快民營金融發展步伐。江蘇正積極發起第二家民營銀行成立。

  當務之急,還要推動新技術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專家建言,要讓科技成為江蘇省金融發展的助推器,去洞察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前沿動態,前瞻探索智慧投顧、智慧投研、智慧風控、智慧門戶等金融科技創新。全面實現科技與金融業務的融合發展,強化“數據即資産”理念,讓數據挖掘與分析在金融業發揮作用,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