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闖過審片關,達到理想票房的少之又少 百姓投資拍電影,還需多思量
眼下,國內電影佳片不斷,在紅火的市場背後,資本市場熱流涌動,各種互聯網融資相伴而生,並推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模式,電影版票就是其中一種。
“你幫我出錢,我幫你圓夢”
近日,《新華日報》記者接到蘇州市民姚先生的諮詢,有朋友向他推薦購買一種叫《狐蹤諜影》電影版票的“藏品”,每張售價1000元,每個人最多可以購買200張即20萬元,不知道能不能買?是否有法律保障?
《新華日報》記者隨即在百度上輸入“狐蹤諜影”,看到不少關於這部電影拍攝前的宣傳,包括電影版票促銷信息和褒貶不一的評論,以及不同的網絡聯繫方式。據該版票購買合同顯示,版票計劃發行14萬張,總額1.4億元,“總計佔該電影50%的票房收益分紅、50%的網絡版權收益分紅、50%電視臺版權收益分紅、50%海外版權收益分紅”。而據出品方之一、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長潤影視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版票“只是收藏品”,分紅是贈送,“不是電影眾籌”,通過平臺和運營中心行銷,目前銷售已經接近尾聲。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電影導演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近年來,除了銀行貸款、私募股權、電影基金、廣告贊助等傳統的電影投融資模式外,不少出品方開始盯上了互聯網金融。向普通百姓籌錢拍電影,在阿裏、京東都有類似的眾籌平臺。發起人預設眾籌額度,如果在設定時間內完成,眾籌者可以享受一定收益;募集期內沒有達到目標則眾籌失敗,可以退錢。被促銷人員津津樂道的是幾年前的影片《大聖歸來》,89人共眾籌資金780萬元,因為票房較好最後獲本息約3000萬元,人均凈賺近25萬元。《新華日報》記者看到,阿裡巴巴的網絡行銷平臺“娛樂寶”第7期項目中就推出了《萬物生長》《赤道》《臨時演員》等3個電影産品,100元/份。在“眾籌網”推薦欄目中,曾經排在首頁的包括北京電影學院2018屆畢業聯合作業《聞香識女人》,截至發稿時有123人支持,已籌款43735元。這些推銷平臺,大多有這樣的宣傳:你幫我出錢,我幫你圓夢。
投資影視並非高枕無憂
無論是版票銷售還是眾籌,本身都是在電影開拍之前向不特定對象籌集資金,只是方式和資金量不同而已。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政策法規處有關負責人認為,國家鼓勵金融機構支持電影發展,但因為需要抵押物和影視投資存在風險,影視公司一般不太容易從銀行拿到貸款。利用網絡籌錢拍電影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可以解決資金問題,但前提是要規範運作,有制度保障和強有力的監管措施。
據相關資料顯示, 2017年,全年生産國産電影970部,通過審片關上映的僅200多部。票房收入呈現典型的金字塔形,國産片票房達5億元以上的只有13部。也就是説,電影拍攝風險較大,拍好了能夠進入院線放映的比例很低,達到理想票房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電影處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電影産業促進法》2017年3月1日起施行,所有的電影活動都要依法進行,電影主管部門主要是對拍攝內容審核把關,對符合規定的准予公映,頒發電影公映許可證。對於電影投資,並不歸他們管轄。
蘇州市金融辦金融環境處處長陳亮認為,作為一個投資者,首先要審核項目的合法性,是否經權威部門批准;其次,要多渠道了解投資項目的真實情況,對有混業經營金融行為的項目,要慎重對待;第三,不要只考慮盈利多少,還應當綜合評估項目風險;第四,在簽訂合同時,最好找專業人士幫助,不要輕信口頭約定。
談及電影投資,觀韜中茂律師事務所黃海志律師説,利用平臺的電影籌資是互聯網時代的新事物,法律法規具有滯後性,相關配套管理機制目前尚不完善。一些募資形式和非法集資相比,都有向大眾籌集資金的特徵,二者只有一線之差,募集方稍有歪念,就會轉化為刑事案件。近年來,國內出現過多起利用電影眾籌和假借影視融資非法集資或詐騙的案件。廣州公安官方微博2016年5月曾經發佈過一篇題為《眾籌拍攝電影為假 非法融資2億是真》的文章,該文披露,廣州警方破獲一起假借眾籌拍電影的非法集資案件,涉案金額高達2億多元。
投資拍電影需要注意什麼
如果市民想投資影視拍攝,業內人士提醒説,在知曉投資有風險的前提下,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看籌資公司是否合法,有沒有取得相關部門的執業許可,尤其是要看經營範圍是否包括可以融資的內容;二是看推廣平臺或促銷宣傳是否客觀,如果發現有誇大宣傳或宣傳前後不一,就要警惕;第三,把錢交給別人,市民還需要時刻關注並核實投資、製作、發行以及演員團隊,發現不對的苗頭應立即採取措施。有些不良公司光籌錢不拍電影,或者抓人頭、利滾利,甚至傳銷,就是明顯違法行為。
作為國內較早關注和研究眾籌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教授在接受《新華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電影投資不是普通的購買産品,是一個有風險的投資行為,必須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風險提示,將真實信息告知投資人。他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定《股權眾籌試點管理辦法》,積極探索股權眾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