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時間銀行通存通兌 平臺派單掃碼上門 社區共享,編織“快速養老生態網”
南京市怡康社區71歲的王業全老人,腰間別著的鑰匙扣上印有二維碼,助餐、助醫、助急、助樂等14個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下個單,服務人員就會上門來。《新華日報》記者4月18日在南京建鄴區採訪發現,“共享養老”已遍地開花,資源、信息和服務共享,為老人構建起“一刻鐘快速養老生態網”。
通存通兌,志願服務時間存銀行
前一陣,建鄴區桃園居91歲的獨居孤寡老人王寶珍沒來助餐點吃早飯和午飯,福惠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負責人任文艷趕緊請志願者黃美仙前去探望。原來,老人腳扭了,走不了路。70多歲的黃美仙提出,由她替王寶珍燒飯、打掃。黃美仙身體硬朗,靠低保金生活,因熱心助人已積攢數百小時“存款”。按照12元/小時的兌換規則,這些時間可換成米油,還能兌換油煙機清洗券、電影券等。
任文艷負責運營的居家養老中心主要靠政府補貼,如果按照傳統方式,照顧全街道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38名社工,年支出得200多萬元,2017年政府補貼6個社區76萬元,缺口很大。兩年前,她創辦了微愛桃園志願服務中心,如今已發展1208名註冊志願者,八成是身體較好的“小老人”。借力“時間銀行”,只需雇傭10多名社工,其餘事務由志願者協助,如退休大學老師江濤經常免費開插花課、70多歲的萬慶禎老人愛去助餐點幫忙……一年下來,可節約成本120多萬元。
“時間銀行”如何運轉?任文艷首先請人開發了一個“掌上志願者”小程式,志願者和服務對象分別有一個端口。有需求的可上線發佈信息,志願者“接單”,大家平等、自願地服務與被服務,十分便捷。積攢的服務時間可以到“福惠時間超市”兌換物品,也可存起來以便將來兌換服務。下一步,便是連結社會資源,比如讓愛心企業和有能力的社區居民為“時間超市”募捐部分可兌換産品。
離開了所在街道,“時間存款”還能不能用?建鄴區民政局局長張進發透露,他們正與人民銀行做方案,打算確定一家試點銀行,把服務時間像錢一樣真正儲存到銀行卡裏,可跨區域使用,將來進一步實現“通存通兌”。
這是任文艷想做又沒有能力做的事,政府的加入讓她對前景充滿希望:“打通區域限制,實現共享共通,才能讓志願服務真正‘流動’起來,形成自助和互助的循環。”
專業快捷,平臺派單精準匹配供需
4月17日晚,家住怡康社區的陳壽平老人給九如城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了預約電話,想測個血壓。養老服務員魯京即時收到平臺“派單”,按照預約于第二天9點準時到達老人家中,先掃一掃老人的二維碼便開始量血壓,“後臺馬上就有記錄,包括服務時長、結束後的評價等”。
魯京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陳壽平老人今年79歲,不與子女住一起。前一陣老人突然頭暈,流了很多鼻血。醫院檢查其血壓高,有腦血管破裂危險,需適時監控血壓,老人於是定期預約“助醫”服務。“目前不收費,我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政府補貼,機構僅在南京就有3家養老院、8個居家服務和助餐點。”
為鼓勵更多專業組織為老人提供居家服務,南京再次提高補貼標準,由專業組織運營的3A級以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年度服務達基本績效要求,補助10萬元;每增加100人且不少於1萬人次,再補助2萬元;對3A、4A、5A級機構,每年補助最多不超過20萬元、30萬元、40萬元。
像九如城這類連鎖養老機構,服務人數眾多,還配備自己的信息平臺和派單中心,可實現24小時在線,一些小機構則依託南京12349養老服務熱線提供服務。“‘共享養老’類似網約車,老人下單、機構派單,迅速匹配供需,精準高效服務。”九如城養老機構負責人坦言,“智慧養老”目前還處於初級形態,社會資本尚未大規模涌入,且高齡剛需群體普遍不會使用智慧手機,等當下60多歲老人步入高齡,養老服務將基本由大數據分配資源、線上線下合作完成。
提升服務,大數據探索“搶單模式”
“共享養老”數據平臺怎麼建?考慮養老服務的特殊性,服務半徑不宜大,應構建“一刻鐘快速養老生態網”。建鄴區民政部門正匯總全區老年人的基礎數據、服務需求,摸底養老機構産品和價格水準。
目前數據平臺基本框架是“一網兩中心三庫四系統”,包括建鄴養老網,監控調度中心、數據監管中心,老人基本信息庫、社會服務資源庫、養老護理人才庫,以及智慧服務系統、日常管理系統、監測評估系統、民政監管系統。“有了大數據,下一步,就要將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整合在老人活動、物品配送、家政服務、醫療護理等信息化平臺,探索‘共享養老搶單模式’。”張進發説。
“探索養老新模式,不是‘玩噱頭’。目前九成以上老人選擇居家養老,服務必須沉下去。”建鄴區區長閔一峰表示,對標杭州江幹區和廣州海珠區,建鄴區今年要在提升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以及和諧社區數等民生指標上下功夫。全區常住人口的18%是老人,“養醫康教”多方融合,建鄴養老服務體系初具雛形,又迎來共享經濟,必須抓住機遇,讓資源跟著需求走、服務跟著居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