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有機肥産業由“露天型”向“規模化”升級 ——污染源變資源,化肥減量出實招
4月25日,全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推進落實會在常州市金壇區舉辦。《新華日報》記者從會上獲悉,江蘇省化肥使用總量由2010年的341.1萬噸減少到2016年的312.5萬噸,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在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有機肥替代化肥,讓“污染源”變資源,使農業更加綠色發展?
化肥農藥提前3年實現零增長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楊禮勝介紹説,近些年,我國通過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在減量增效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化肥農藥提前3年實現零增長。
但與此同時,我國有機肥利用率不足40%,增有機肥、減化肥還有很大空間。當前,農村勞動力緊缺、成本逐年增加,大範圍推廣應用有機肥,還面臨理念的轉變和方式的改變。
楊禮勝認為,果菜茶是化肥用量多、品質安全關注度高的作物,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更有現實意義,“既是今年中央1號文件作出的部署,也是農業農村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之一”。
隨著收入水準逐步提高,老百姓更關心産品“好不好”“優不優”,這引領農業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實踐表明,增施有機肥的水果、蔬菜、茶葉等農産品,口感更好、品質更優、營養更均衡,市場供不應求。2017年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的産品,比如江蘇省的“金壇雀舌”、安徽省的“六安瓜片”,都以品質、賣相、價格的“三好”深受消費者歡迎。
省農委主任楊時雲介紹,江蘇省把農業廢棄物肥料化利用作為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走出一條以肥料化為主、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路徑。從2006年開始,省級財政啟動對商品有機肥料推廣應用進行補貼,標準已由最初的每噸200元提高到目前的400元,年推廣應用補貼規模達30萬噸以上。全省各類有機類商品肥料生産企業已發展到200多家,産能220萬噸,推廣使用量超百萬噸。
科技創新助推産業興旺
常州宏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對農業固體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企業。120畝廠區內,建有原料車間、高溫發酵車間、二次發酵車間、半成品車間、成品加工車間及成品倉庫。該公司總經理姜志忠介紹,公司年收集處理農業廢棄物能力達10萬多噸,擁有超高溫生物發酵生産線、發酵尾氣生物濾池-臭氧除臭系統及有機類肥料加工生産線,建有原料及産品分析檢測中心。2017年處理畜禽糞便4.8萬噸、秸稈與菇渣等3萬多噸,製成的有機肥料應用到金壇及周邊主要農業園區和茶葉、果蔬種植地,實現農業廢棄資源高效利用、養殖場清潔生産。
以宏寶公司為代表,全省有機肥産業正由“露天型、作坊式、季節性”向“機械化、規模化、全天候”轉型升級。省耕地品質與農業環境保護站站長梁永紅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省內有關科研單位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的基礎上,篩選出了適合各類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的發酵菌劑,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智慧化翻拋機、攪拌機、篩分機等系列設備,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7年,江蘇省在金壇、六合、東臺、邳州等4個縣(市、區)創建國家級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重點推廣“有機肥+配方肥”“菜(茶)-沼-畜”“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機械深施”“自然生草+綠肥”等技術模式。蔬菜、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核心産區和知名品牌生産基地化肥用量較2016年減少兩成至三成,有機肥用量則增加三成至六成,示範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5.2%~6.6%。
農牧結合實現循環利用
“農業領域的生態問題突出表現在面源污染上,特別是畜禽糞污對水體、土壤的污染。”楊禮勝説,我國每年産生約38億噸畜禽糞污,如果不加處理直接排放,生態環境將難以承受。“中央提出,要用5年時間基本解決規模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問題。完成這一硬任務,關鍵要在‘用’字上下功夫、找出路。”
有機肥替代化肥,是實現畜禽糞污還田利用、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專家測算,2017年我國100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增施的有機肥相當於消納畜禽糞污2000多萬噸。2018年我國將突出果菜茶優勢産區,再增加50個縣開展試點。
省農委副巡視員唐明珍介紹,江蘇省按“種養結合、佈局合理、源頭減量、多元利用”的原則,以中央和省級畜禽糞污利用試點縣建設、農業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太湖治理等項目為引領,帶動地方財政和工商社會資本投入,建成一批畜禽養殖糞污處理中心,推進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支持養殖場與規模種植基地對接,推廣應用有機肥,形成“專業化收集、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市場化銷售”的運行機制。
2017年,省級財政投入2億元建設一批沼氣工程配套沼渣沼液循環利用項目、畜禽糞便處理中心和有機肥加工項目,形成以沼氣工程、有機肥加工、發酵床生態養殖、畜禽糞便處理中心為主要模式的利用格局,全省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92%。
“江蘇省將深化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創建,創新技術、裝備、機制,集成推廣行之有效的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模式,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種養結合、標準化生産與品牌創建、主體培育與綠色産品供給水準,築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綠色基礎。”唐明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