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陸空天”全方位監測太湖水環境
中國江蘇網  2018-05-08 12:51:02

  太湖進入“安全度夏”已一月有餘,當下太湖水情、藻情如何?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日日守在最前線的太湖水質監測人員。日前,中國江蘇網記者乘坐“蘇環監1號”船,跟隨監測人員進入梅梁湖,發現大部分湖面沒有藍藻,水中波光粼粼,水上帆影翩翩,一派宜人景色。“監測結果能最真實地反映太湖水質情況,也是科學決策的前提。”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顧徵帆告訴中國江蘇網記者,“治太”邁入第十一個年頭,“黑科技”在監測實踐中不斷應用更新,無錫市已形成“水陸空天”全方位的太湖水環境監測體系。

  “天眼”:8顆衛星24小時不間斷監測藻情

  無錫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樓頂有一隻直徑為6.5米的“足球”,監測人員都親切地稱呼它為“大白”。其實“大白”是剛剛投入使用的一套衛星接收系統,能24小時不間斷地從8顆衛星上“抓取”數據,通過後端的數據處理,自動“畫”出太湖藍藻分佈圖。“這一整套流程,就是無錫市藍藻水華遙感監測系統。”顧徵帆説,過去無錫市用於遙感監測的衛星是美國的兩顆MODIS 衛星,如今這兩顆星已經超期服役,有時傳圖滯後甚至出現整片“雪花狀”,成為制約採用遙感手段預警藻情的首要原因。2017年,無錫市投資600多萬元建成了“大白”,並於2018年4月1日正式“服役”。

  “有了‘大白’,不僅能第一時間拿到清晰的藍藻分佈圖,還能為藍藻發生的規律和演變趨勢提供研究基礎。”監測中心站生態室工作人員宋挺説,衛星遙感是目前監測預報藻情最宏觀、最便捷的手段,而“大白”可以接收國內外8顆衛星的數據,擇其優者而用,“我國的風雲三號C星與MODIS解析度都是250米,精確度最為相近,是現在繪製藍藻分佈圖用得最多的衛星。”從遙感圖來看,目前太湖無錫水域的藍藻聚集,無論是頻次還是面積都好于2017年同期。“2017年冬天比較冷,越冬陳藻較少,2018年太湖安全度夏的開局還算不錯。”顧徵帆認真分析藻情後説。

  “哨兵”:每5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水質自動站

  無錫水系發達,大小河道互聯互通,入湖河道的水質好壞直接影響太湖水質。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無錫區域,有97個在線水質自動監測站,平均每50平方公里有一個“哨兵”,盡責地守護著無錫的水質。來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工作人員調研後也不禁感慨:“如此密度在全國排第一。”

  梁溪河,是無錫人的母親河,也是直通太湖的河道。在沿河的景宜橋附近,有一座白色的小房子,裏面2米高的機器日夜不停地運轉著。“正常是每四個小時傳回一組數據,一旦出現水質大幅波動能以短信息的方式發到監測人員的手機上。”監測站自動室副主任江嵐介紹説,每座水質自動站都能監測水質的十多個主要指標,在遇到個別指標波動異常或其他異常時,可以調整為每半小時上報一次數據,免去監測人員的“疲於奔命”。

  儘管水質自動站密度領跑全國,可無錫並未停下腳步。採用太陽能供電,運用現代傳感技術,實現在線監測和預警水質的新型“哨兵”,也已在梁塘河站崗一年多。環保專家表示:“這種小型的水質自動監測站,佔地僅0.5平方米,運營成本也只有一般自動站的20%,更適合網格化布點,在更多小河道鋪開。”

  “肉眼”:人工深入湖區採樣加密至每天一次

  儘管有“天眼”“哨兵”等全自動的監測手段,可太湖安全度夏仍離不開辛苦的“人工監測”。“別小看,這裡的科技含量也不少呢。”身處監測現場的監測人員嚴飛自信滿滿。在完成湖體水質採樣和分裝工作後,嚴飛的搭檔從船艙裏拿出了一台現場採樣儀,放入水中0.5米深處,隨著風浪輕輕晃了兩下,一分鐘後,溶解氧、葉綠素A、藻密度等關乎水情、藻情的指標全都出現在儀器顯示屏上。嚴飛打開平板電腦中“實驗室現場監測系統”的應用軟體,在線輸入監測數據,與在湖區的水質自動站進行比對,“基本一致,可以放心去下一個點了。”

  進入安全度夏期,深入湖區採樣加密至每天一次,現場監測人員在船上與站裏各個科室保持緊密聯繫。“剛才生態室説,通過遙感監測有一處藍藻聚集的位置,我們下一個點就要趕去那裏,眼見為實。”船行二十多分鐘,趕到指定位置,確認情況後,嚴飛向站裏報告:“確實有藍藻,但面積不大,加強打撈即可。”監測現場與“天眼”“哨兵”打了個漂亮的“配合戰”,共同守護太湖水環境安全。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