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0年治理使太湖水質好于20年前水準,但瓶頸也已凸顯——科學治太,需強化系統思維
10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水污染危機,讓“明珠”黯然失色。
10年後,2017年11月28日,江蘇省太湖辦在無錫向全國媒體通報:經過10年治理,太湖水質總體上已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準,並保持了穩中向好態勢。難得的是,這些變化是在蘇錫常人口較2007年增長7.5%、GDP較2007年增長143%的情況下實現的,可以説,太湖地區探索走出了一條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湖泊治理的新路。
一草一木,見證太湖十年之變
進入宜興蓮花蕩農場,只見眼前河清地凈,500畝有機水稻田剛剛完成收割。蓮花蕩農場位於宜興丁蜀鎮東南部,是太湖15條主要入湖河道之一烏溪港的主要上游。農場三面環水,南面蓮花蕩、東面虞墅蕩兩支水流在農場交匯後匯入烏溪港,最終流入太湖。幾年前,因畜禽養殖、圍網養殖等造成的污染,農場完全是另一幅模樣。近5年,農場先後實施了多輪環境綜合整治,成為國家農業部的尾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工程示範點,目前已實現1000畝核心區面源污染零排放。
距農場不遠的宜興丁蜀鎮農業物聯網小鎮,是一座綠色與創新相融相生的湖畔小鎮。近年來,植根農業之基,丁蜀鎮積極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將主要的林地、濕地、河道、大田“一網打盡”,全部實現了實時監控運行。2016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6.7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69元,農業綜合發展情況位於宜興前列。而這一創新産業的“加”法,也同時為污染排放做了“減”法。
水清岸綠,帆影點點,顧家瀆河又美回來了!位於無錫濱湖區馬山街道西村社區的顧家瀆河,是西村主要泄洪河道之一,往南一公里就到了太湖。曾經多年,這條河的河道兩邊環境臟亂,一到雨季就會引發內澇災害,嚴重影響村容村貌,給周邊村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幾年前,西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鈕建春受命成為這條河的“河長”,他積極與上級河長溝通,爭取資金和項目,對顧家瀆河進行了綜合整治。在河長的宣傳帶動下,周邊村民也自發約束自己行為,如今顧家瀆河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
“兩個確保”,今年尤為不易
江蘇省太湖辦副主任錢江介紹,2007年以來,江蘇省認真貫徹中央領導“讓太湖重現碧波美景”的殷殷囑託,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實國家總體方案和省實施方案,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統籌推進應急防控與長效治理,流域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好轉,順利完成了國家總體方案階段性任務,連續十年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治太目標。
監測表明,目前太湖水質由2007年的Ⅴ類改善為Ⅳ類,富營養化程度從中度改善為輕度。今年1-10月份,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較2007年改善5.4,考核指標高錳酸鹽、氨氮、總磷、總氮分別改善了13.3%、84.6%、23.8%、38.4%,全部提升1-2個等級,除總磷外,其它3個指標均已達到國家總體方案2020年目標。15條主要入湖河流連續5年消除Ⅴ類和劣Ⅴ類,流域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逐年提升。
不過,錢江坦言,今年能夠實現“兩個確保”來之不易。因為今年太湖出現了藍藻發生強度較大和湖體總磷階段性升高兩個特殊情況,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太湖氮磷營養鹽充足的“藻型生境”條件下,今年以來太湖平均氣溫為近10年最高,直接誘發藍藻大面積聚集;另一方面是去年受洪水影響,入湖總磷同比增加兩成,今年藍藻暴發又促使底泥中的磷更多釋放,當藍藻衰退時,藻類富集的磷不斷進入水體,造成湖體總磷階段性升高。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太湖應急防控工作。太湖進入應急防控期後,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作出批示或赴現場視察指導。各地和省有關部門積極響應、迅速行動、密切配合,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瓶頸凸顯,“系統思維”亟待強化
連續十年治理,使得年際間的水質改善幅度收窄,邊際效益顯現,治太已進入瓶頸期:一是産業結構調整將是個長期過程。目前,太湖流域的産業結構依然偏重,排污總量還是遠大於環境容量,太湖承受的水環境壓力遠遠超過國內其它湖泊。二是太湖的自身特點決定了藍藻在短期內無法消除。太湖屬於大型淺水湖泊,換水週期約為300天,利於藍藻生長和聚集。
近期,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江蘇省水利廳報送的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信息上作出批示:“太湖、洪澤湖治理要有系統性;要清淤疏浚,聚泥成島,向空間要容積;要嚴禁污水直排,對處理達標的水要經濕地生態過濾後才能入湖;要連通水系,讓水活起來,有序流動;要強化監控,充分利用信息化,夯實河長責任,確保入出湖的水質向優。”
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傑表示,婁書記的批示雖然針對的是湖泊治理,但指明瞭江蘇系統治水的“五要”關鍵措施:“第一個要”是統籌解決江蘇水問題的根本途徑,“第二個要”是針對水環境治理,“第三個要”是針對水污染防治,“第四個要”是針對水生態修復,“第五個要”是強調保障措施。“我們要牢固樹立、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踐行16字治水方針,更加注重水問題系統治理,充分依託河長制組織體系,全面加快水利綠色轉型發展,努力打造人水和諧的良好生態。”
錢江認為,治太堅持系統思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源與內源共治。既要減少入湖污染總量,同時通過對湖體的清淤疏浚,增加湖體的環境容量;二是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並舉。既要加強工業、生活污染源治理,同時要加強太湖周邊以及主要入湖河道以及濕地的生態修復,構建健康生態水系;三是建設與管理並重。既要加強治污工程建設、加強河道整治,同時也要加強工程和河網的管理,落實河長制,不僅使河湖變清,也讓流域生態環境變得更加健康穩定,讓老百姓更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