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院大所集聚”成顯著標簽 蘇州高新區聚智打造“最強大腦”
北斗導航牽手蘇州高新區!不久前,隨著一群行色匆匆賓客的到來,又一個重量級項目在蘇州落地。
此行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惠彬帶隊,目標是設在蘇州高新區的臨時教學基地。根據此前雙方簽署的共建協議,北航將投入由5位院士領銜的科研隊伍,在這裡創辦蘇州創新研究院,瞄準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等5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蘇州分中心,同步進行産業化開發。
2017年,包括北航蘇州創新研究院在內,蘇州高新區新增21家重量級創新載體,其中,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等含金量極高的大院大所就佔半數。加上此前集聚的“中字頭”“國字頭”大院大所,蘇州高新區擁有各類大院大所80多家,“大院大所集聚”成為蘇州高新區的顯著標簽。
“大院大所是地方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最強大腦’,也將成為蘇州高新區推進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發力點。”蘇州市副市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徐美健説,蘇州高新區的發展需要更大提升,把主攻方向鎖定“兩高兩新”,就是要在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産業,培育創新業態、營造創新生態上下功夫,力爭快速步入轉型發展、創新發展通道。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蘇州高新區自20多年前啟動開發建設以來,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發展的基因和底色始終沒變。在最新的全省國家級高新區排名和創新驅動發展綜合評價中,蘇州高新區均列第二位,是江蘇省“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
“開發建設之初,蘇州高新區內鮮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資源先天不足成為我們繞不開的創新發展瓶頸。”蘇州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李艱説,針對這個“先天不足”,十多年前,蘇州高新區在核心地帶劃出25平方公里區域建設“蘇州科技城”,引進擁有豐富創新資源的科研院所,自主培育創新源。如今,這個由科技部和省、市共建的大型研發創新基地,已成為高新區大院大所的主要集聚地。
“我們引進科研院所,不是為了建‘盆景’,不能‘撿到籃裏都是菜’,而要圍繞自身的産業鏈需求打造創新鏈。”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陶冠紅説,蘇州高新區在合作雙方正式牽手前,根據各自優勢與需求精心把脈規劃。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落地前,做了大量的考察、論證、規劃,最終確定圍繞水、固廢、大氣治理與場地修復等環境領域開展項目研究。2017年6月雙方確立合作,短短幾個月間,這個研究院已入駐科研團隊13個,其中3名團隊負責人分別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家技術孵化公司完成註冊。
大院大所落地,如何才能體現價值?蘇州高新區以産業為導向,實施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雙輪驅動,通過搭建工程化平臺,幫助創新型企業穿越“死亡之谷”。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記得,2012年底蘇州醫工所剛通過驗收,正式成為中科院序列研究所時,蘇州高新區的醫療器械産業已有一定基礎,省醫療器械産業園也已入駐。但醫療器械從實驗室樣機過渡到可批量生産的工程化階段,因投入大、技術精、風險高,被稱為企業的“死亡之谷”。面對挑戰,蘇州醫工所迅速組建近百人的專業化工程技術隊伍,完成100多項成果轉化項目,設立和孵化高新技術企業項目公司30余家,註冊資本達5億元。
“引進一個大院大所,就能培育起一個新興産業。”中科院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周成虎介紹,5年前落地蘇州高新區後,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産業基地以中科院為帶動,吸引十多家地理相關的研究載體和眾多産業轉化企業落戶。
如今,蘇州高新區內越聚越多的大院大所,正源源不斷釋放創新源動力。2017年,蘇州高新區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78.5%,列蘇州全市十大板塊第一;全年財政科技投入佔財政支出比重保持11%以上,獲批各級各類科技項目616項,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0家;累計集聚各類科技領軍人才超800人次,去年全區領軍人才企業産值近百億元。
“大院大所集聚勢頭迅猛,但要將數量可觀的科創平臺真正鍛造成‘最強大腦’,我們還要在優化地方創新生態上下大功夫。”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虎丘區區長吳新明説,蘇州高新區將服務好現有大院大所,引導其發揮好自身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為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撐和服務。同時,借力現有大院大所大平臺,吸引和集聚更多優質團隊和項目落戶,高水準打造創新引領發展示範區,高品質發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