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級人才經濟 支撐江蘇高品質發展
新華日報  2018-05-16 08:55:56

  原標題:專家及企業界人士建言我省人才建設 升級人才經濟,支撐高品質發展

  如何發揮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的作用,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繼4月組織百人團南下探尋深圳人才創新奧秘之後,江蘇省人才辦又于5月12日邀請省內外專家及企業界人士,就高品質發展的人才支撐戰略為江蘇建言獻策。

  人才是高品質發展的剛需

  高品質發展表在産業、裏在企業、根在人才。人才是高品質發展的剛需,沒有人才的高品質就難有發展的高品質。

  人才發展佈局要有超前意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5G解決方案專家張本狀介紹,華為從2009年就開始超前佈局5G,併為此安排了大量的人才資源,2018年將投入40多億元用於人才和研發。華為有今天,得益於這種持續的超前佈局和高強度投入。

  對於創新投入,省政府參事、東南大學教授徐康寧認為,江蘇提升空間很大。“蘇州是江蘇創新力度最大的地方,整個社會的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接近3%,高於全省平均水準,但是和深圳一比,相差甚遠。”徐康寧呼籲,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包括加大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的投入,從而把技術創新的主體留在企業。

  實際上,過去十年來人才優先投入戰略,已經讓江蘇嘗到了“甜頭”,更看到了奔頭。省人才辦提供的一組數據表明:

  2007年實施“雙創計劃”以來,全省累計支出創業人才經費12.28億元,而由人才創辦的企業僅2017年納稅就達到50.41億元,10年累計12億多元的資助,僅2017年一年産出就相當於10年投入的4倍多;

  江蘇引進的“雙創人才”目前共創辦企業1700多家。相對於“九死一生”的創業成功率,這些企業三年存活率達85%左右,目前有486家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蘇州工業園區統計表明,人才企業的納稅保持了每年34%的增長……

  “這説明,人才企業是成長最好的企業,人才企業正是江蘇高品質發展的‘顏值擔當’,江蘇經濟是典型的‘人才經濟’。”省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説,高品質發展對企業而言,就是發展方式的轉型、人才投入的增加、發展品質的提升。政府還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引導企業強化研發意識,更好地發揮好人才作用,讓人才、資金、項目、技術、産業等都充分活躍起來。

  需要更多技術領軍專家

  對於江蘇而言,當前促進高品質發展最需要哪些人才?徐康寧認為,首先需要的是戰略科學家。“戰略科學家能夠把握科學技術發展的未來方向,甚至能夠比較精準判斷科學技術未來發展可能會引發的新産業,可以説是最核心的人才。”

  此外,技術領軍專家,具有全球眼光、負有情懷的優秀企業家,包括金融、法律、專利、廣告在內的優秀現代服務人才,以及優秀工匠和高素質技能人才,都是江蘇未來突破發展的急需人才。“戰略科學家指出方向,技術問題要靠技術領軍專家來突破、來解決,並且形成有競爭力的價值鏈,因此技術領軍專家也是支撐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型人才。”徐康寧説。

  徐康寧特別強調要對優秀工匠和高素質技能人才給予足夠的重視。他介紹,德國有大量應用型大學,錄取的學生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只能去做工匠,而是以做一名高品質的工匠為志向,社會和家庭都對這個職業給予肯定。“如果不從源頭做好,讓優秀人才樂於、敢於做工匠,就培育不出優秀工匠精神。”

  人才支持要多向企業傾斜

  人才支持要多向企業傾斜,要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這是專家們的共同呼聲。

  徐康寧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過去很多支持往往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但是真正重大關鍵産業技術的突破,還是來自於企業。這不是高校不作為,而是高校現有體制導致的。“在高校,你獲得獎項、論文發表比較管用,至於成果有沒有用、能不能産業化並不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擔任董事長的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旗下一家子公司于去年11月10日上市,産值十五六個億,但是科研投入達1.2億元,看起來成本高,後勁卻很大,今年一季度發佈的産值利潤增加了30%多。“當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事業也能做到事半功倍。”

  江蘇需要加快培育造就具有全球眼光、擅于全球配置資源,有情懷、有擔當的領軍型企業家。在省産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胡義東看來,高品質發展離不開産業和企業,企業的高品質發展關鍵還是要靠企業家。“建議對人才的支持精準到創新一線的人。比如加強對博士畢業人員的連續支持。企業創新投入最多的是用在人頭上,如果企業家願意出錢制定企業的人才計劃,政府能不能給一些補貼?”

  人才競爭的終點是人才生態

  “簡單地説,各類人才計劃就是發個‘帽子’、送份百萬元的‘賀禮’。當你第一個送‘嫁粧’的時候,是有用的,當人人都送時,就失去了競爭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懌説,人才爭奪長期化、常態化後,短期靠補貼,中期看政策,長期還要看環境。“人才競爭到最後,爭的必定是人才生態。真正的人才不是簡單地在乎你給他多少錢,而是在乎你有多少空間、多少平臺讓他發展。”

  汪懌以江蘇、上海為例,兩地通過簡化政務流程打造良好營商環境,降低人才發展成本,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還有更多的空間。比如,如何松掉科研人員身上崗位、薪酬、職稱這“三座大山”的束縛,讓人才更有活力?又如,江蘇有一流高校,能否加強基礎研究,為未來20年、30年的發展奠定基礎?

  “對於上海來説,房子問題、商務成本問題都是軟肋,但是江蘇的腹地空間比較大,要及早思考如何解決好安居問題。” 汪懌認為,過去,江蘇的人才考核指標對引導各地吸引各路人才、發展人才經濟起到了顯著的作用,目前需要打造升級版,把載體平臺、安居環境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對人頭的關注少一點,對環境的關注多一點,讓更多的人才在江蘇良好的環境裏舒心生活、安心工作,為江蘇的高品質發展提供好的服務。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