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飛地經濟” 助力長三角一體
新華日報  2018-05-23 09:58:46

  原標題:從産業梯度轉移到承接創新要素溢出 ——新“飛地經濟”,助力長三角一體

  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開發建設推進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聯席會議日前在鹽城市大豐區召開,被稱為“上海飛地”的大豐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入“快車道”,新“飛地經濟”也將呈現其“高階”形態。

  別樣“飛地”,一樣發力對接融入

  長三角“飛地經濟”過去通常以省域內部合作為主。隨著一體化進程深度推進,近年來長三角“飛地經濟”上海的“龍頭”效應更加凸顯,各方對接融入上海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最近出臺的上海製造三年行動計劃,數次提到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集聚區;正在編制的長三角一體化三年計劃,也把該集聚區納入發展範圍。作為滬蘇兩地首個省級政府層面合作共建園區,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集聚區成為推進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鹽城市深入對接上海的重要平臺。

  “集聚區以原大豐上海光明工業區為基礎,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先期開發12平方公里,其中啟動區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已完成。”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集聚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局長楊一峰介紹,“目前,總投資25億元的宗頤新材料、總投資10億元的智慧門窗等項目已落戶。我們的目標是把集聚區建設成為長三角區域産業合作示範區、上海先進製造業域外産能基地、新興産業創新成果産業化生産基地。”

  獨特的歷史機緣,讓大豐被稱為“北上海”。多年來,大豐的産品源源不斷地充實著上海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設在上海的鹽城農産品直銷門店達800多家,包括上海在鹽城的3個農場在內,鹽城每年銷往上海的農副産品超過500億元。

  而南通這個上海的“北大門”,佔據的則是地理條件優勢。上海15%的超高層建築出自南通“鐵軍”之手,南通30%的高層次人才、40%的創投風投機構從上海引進,50%以上企業與上海合作,60%的進出口貨物通過上海口岸。借助“飛地經濟”杠桿的撬動,南通已與上海共建7個合作園區,累計落戶億元項目近100個。由上海市北高新技術服務園區與南通市港閘區合作設立的科技城,預計總投資400億元。

  有專家指出,南通正全力建設的中央創新區嚴格來説不是“飛地”,但也具有“飛地”的屬性。南通市發改委主任尹建勇説,去年省政府批復了《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明確南通建設創新創業生態城,接受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輻射帶動,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

  合作共享,探路創新接力

  正如上海方面在聯席會議上所表示的,大豐是上海域外最大面積的“飛地”,上海也一直探索如何更好地用好這塊“飛地”。

  “飛地”不是産業梯度轉移跟隨者,而要成為兩地創新接力的“探路者”“試驗區”。根據規劃,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集聚區的産業定位是“安全食品、裝備製造、戰略新興産業”。楊一峰告訴《新華日報》記者,時速350公里鹽通高鐵的開工建設,將大大縮短上海和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集聚區的時空距離,為重特大項目落戶提供了契機,“目前我們正力促上汽集團在集聚區佈局,建立新能源自主品牌汽車的産業化基地。搶抓國家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政策機遇,集聚區正全面融入上海産業鏈、創新鏈、要素鏈,建設一個融合共享的新範本。”

  在啟東高新區的上海自貿區啟東生物科技創新協作園內,尚華啟東生物制藥科創中心正加緊建設,旨在培育一批全球最高水準的生物制藥創新創業企業。在南通中央創新區,各類“上海元素”隨處可見。相關人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説,南通中央創新區的發展思路,跳出了長期以來産業梯度轉移的思維定勢,更多地承接創新要素的溢出。這從現有滬通産業合作的3種模式已初見端倪:第一種模式,是研發在上海、生産在南通,生物醫藥、工業機器人、半導體等領域高端製造環節加快向南通轉移;第二種模式,孵化在上海、轉化在南通,與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發合作,並在南通實現産業化;第三種模式,前臺在上海、後臺在南通,企業把總部行銷窗口設在上海,而金融後臺、呼叫中心、工業設計等配套産業逐步在南通集聚。

  創新機制,打造一體化新引擎

  經濟學家劉志彪認為,對“飛地經濟”不要做太狹隘的理解,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行政主體之間建設的合作開發區,都是“飛地經濟”。

  “飛地”建設本身就是推動機制創新的過程。隨著建設開發的不斷深入,“飛地”面臨的諸多瓶頸和難點問題亟待克服解決。一方面,不少來自體制、利益、觀念的困擾,影響到“飛地經濟”的品質和發展後勁;另一方面,傳統“飛地經濟”正發生深刻變革,一種富有前瞻性、引領性的新“飛地經濟”正在醞釀形成,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深入發展的新興引擎。

  例如,傳統意義上行政主導的“飛地經濟”模式受制于行政體制的影響和政府橫向聯繫的制約,在稅收分成、管理機制設立、土地審批、徵地拆遷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制度摩擦成本高、協調難度大。下一步,要針對性地深化研究、明確措施,積極探索協調推進的新方式、新手段。集聚區下一步發展的規劃空間和用地計劃指標等如何落實?集聚區如何享受江蘇省南北共建政策?這些問題都需要逐步予以解決。

  一些創新機制正在探索推進中。比如,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集聚區引進的各類人才,有望納入上海的人才落戶管理範圍,執行積分管理入籍和直接辦理上海戶籍的相關政策。《新華日報》記者從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引進人才落戶實行條件管理,集聚區所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符合條件的,均可申請落戶,不設落戶名額限制。

  去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於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長江中上游地區共建産業園區,共同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拿融資模式來説,未來“飛地經濟”將更多采取市場化方式運作,比如採取PPP模式,讓更多資本參與到合作開發中。 

編輯:穆菁